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到“来路不明”的快递?
由于工作和管不住自己的手的原因,收快递对小雷来说已经成为了每天的例行公事,就连周末在家也不例外。而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很多寄件人都不会在快递面单上打印包裹到底是什么,再加上寄件地址也相对陌生,很多时候小雷都要通过快递包装的形状来确认这些“来路不明”的包裹里面是什么:小且轻的是鼠标、中等大小方盒子一般是耳机、长扁盒一般是键盘、大盒子是电脑、摇起来有声音是乐高,以此类推。
不过根据央视财经的曝光,有些来路不明的快递,我们最好还是拒收,否则很可能要遭受意想不到的财产损失。据报道,受骗者在没有购买商品的情况下,收到了一个到付快递,签收需要先支付298元。不明就里的事主在支付后发现包裹内的物品价值仅值几元,想退货时却发现寄件人使用的全都是虚假信息,快递公司也表示“爱莫能助”。
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当事人被骗的经历确实有些莫名其妙,明明自己没有买东西,快递单上却写着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这个298元的“到付件”商家“根本没收到钱”,快递公司也表示自己是按规定正常收费,那么究竟是谁骗走了这接近300元呢?
是运费还是货款?
先说答案,真正获利的确实是快递的寄件人,这里我们暂且以“卖家”代称。而当事人(买家)所支付的298元“到付运费”,其实并不完全是运费:尽管这个快递确实是到付件,但实际运费可能只有10元不到;而298元去掉运费后剩下的,其实是购物支付的“货款”。
可能是因为在线支付过于发达,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担保交易已经深入人心,导致大家都忘了还有“货到付款”这么一种支付方式了。但实际上货到付款作为网络购物其中一种最传统的支付方式,直到现在都还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曝光的这种“快递陷阱”,就混淆了到付和货到付款,从而当事人手中骗走了钱财。
想分析卖家行骗的原理,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到付、什么代收货款。尽管买家的钱都给到了快递员,但实际上这笔钱有两个部分组成:到付运费和代收货款。其中到付运费就是商品的运费,这笔钱也确确实实是快递公司按照规定收取的。
但代收货款就不一样了:代收货款指的是快递公司代寄件人收取货款,在收到货款后并扣除服务费后,这笔货款会通过指定渠道汇给寄件人。
回过头来看,这种“快递陷阱”的运行原理就非常简单易懂了:不法分子通过“快递盲发”的形式,批量发送低价商品,在到付之外还要求快递公司为其代收不菲的购买费用。而快递员在派送和收款时,通常都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到付件,不会分别说明哪笔钱给的是运费、哪一笔给的是“购物货款”。只要消费者支付了费用,就等于认可了这笔交易,快递公司拿到到付运费后也完成了此次交易,只要将货款另外汇给发件人就可以了。
虽然这种行骗方式耗时相对较长,同时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毕竟大多数人在收到来历不明的快递件、尤其是到付件后都会先核实收发件人,不会贸然打开不明快递。但对不法分子来说,这种行骗方式不需要像传统电信诈骗那样“铺垫”,只要通过快递公司批量发到付件就行,毕竟快递公司只会按照货款的3%左右收取代收货款的服务费,只要有一个人不小心上当受骗,签收并支付了货款,不法分子就能一次性“回本”。
但真正令小雷感到意外的,是在简单的搜索后小雷发现这种“代收货款”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早期不法分子瞄准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不法分子以免费赠送为幌子,用“价值千元”的工艺品吸引当事人支付“运费”,实则用代收货款的形式把廉价工业制品卖给当事人。
而现在的不法分子将目光看向了具有丰富网购经验的年轻人,以群发的形式“大海捞针”。两种作案手法虽然略有差异,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玩法”。
谁该为此负责?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已经有着多年历史的诈骗手法时至今日都能行得通,问题究竟出在谁身上?或者我们换个问法,谁应该为此负责。毫无疑问,利用认知差异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应该为诈骗负主要责任。他们伪造地址和单据、像垃圾邮件一样向全社会发送“钓鱼包裹”,这种“先把你绑上车再骗你补票”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更是涉嫌违法犯罪。
但另一方面,难道快递公司就没有责任了吗?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快递应实名“……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实行安全查验制度,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而“快递陷阱”面单上那些虚假的发件人信息,直接证明了有关快递公司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身份核实。
其次,快递员在派件收款时,也应该向消费者说明所付费用的组成:哪些是实际运费,哪些是代收货款。不应将两者混淆在一起,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判断。
除了不法分子和快递公司之外,这种“快递陷阱”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角色。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当事人之所以会认为这个快递是寄给他的,是因为面单上明确记载了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但不法分子是怎么拿到这些个人信息的呢?
没错,“快递陷阱”背后,还隐藏着个人信息买卖的环节。
虽然说互联网上没有隐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之所以能批量向真实地址发送钓鱼快递,是因为他们从信息商贩手中买到了大量的真实信息。而这些真实信息,可能来自我们丢弃的快递面单、没有回收个人简历甚至是随手丢弃的信用卡申请表。
换句话说,只要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没有填补,这种“快递陷阱”还将继续通过全国的快递网络蔓延。在小雷看来,想根绝“快递陷阱”,还需要从严格执行《个人信息安全法》开始。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也应进行全面整顿,快递实名制自2016年以来已实施多年,但“快递陷阱”的出现意味着快递行业依旧存在执行上的漏洞,只要寄件实名制不落实,不法分子依旧有可乘之机。
至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对快递陷阱时该怎么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快递可以收,钱我不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