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9时20分许,在撞击点东侧山坡坡面1.5米土层下,消防员发现一橙色罐体,经专家确认,是“3·21”东航飞行事故客机第二个黑匣子。
空难过后,飞机为什么不给乘客带降落伞?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及。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其实跳伞运动相对安全,有数据指出,目前国内双人跳伞死亡率为零,跳伞训练只需要二十天左右,而且现代跳伞也可以自动开伞。
所以说跳伞本身非常安全,在自动化时代进行应急说明,跳伞完全没有那么危险。
航空公司不配备降落伞真的省钱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空难的比例近百万分之一,即便是一个跳伞成本上万块,平摊到百万次航班,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也有人认为,携带降落伞会让飞行成本大幅提高。然而这个观点也并不完全正确,一个跳伞重量在五千克到十五千克,而飞机运输吨公里成本仅一块多。
反过来说,如果飞机一旦发生空难,那么航空公司会赔多少钱呢?
以2006年的伊春空难举例,航空公司赔偿为59.23万元,但是还要加上为遇难旅客亲属,支付的生活费补贴和抚慰金等,总数为96万元人民币。
按照干线飞机至少一百座,假设飞机上有一百名旅客,航空公司就要付出近一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可以再造一个飞机,而伊春空难发生在十年之前,现在空难的赔偿金额还会更高。
然而赔偿之后,航空公司还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由于伊春空难,河南航空不得不停飞,被撤销企业名称登记,不仅仅是在国内,海外也是如此,比如泛美航空因为洛克比空难破产。
冒着付出一个亿左右的赔偿,以及被有关部门查处,旅客“封杀”的风险,仅仅为了节省这几百万的资金,即便是航空公司真的黑心,这一点也是想得明白的。
那么既然安全程度也足够,也不是经济原因,航空公司为何不为旅客提供跳伞呢?
为何不为旅客提供跳伞?
首先,一般来说五千米为最佳跳伞高度,高于八千米会非常危险,且到一千五百米就要打开跳伞背包,低于七百米进行跳伞,那么可能因为开伞失败,而最终落地身亡。
第二,如果跳伞的话,可能会对地面人员产生危险。
空难事故一方面会带给机上人员危险,另一方面,也会给地面人员带来危险,一旦飞机上所有人跳机逃生,无人操控的飞机就会顺势坠落,会给地面人员带来巨大危险。
第三,虽然跳伞相对安全,但是前提是落在平地上,如果落在电线上,可能直接电击身亡,如果因风向影响而撞向山体,更有可能粉身碎骨。
还有最后一点,跳伞有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弹射跳伞,一种是舱门跳伞,但弹射装置对人体带有一定的冲击力,战斗机飞行员都有可能受伤,更不用说普通乘客了。
较为安全的是舱门跳伞,可是舱门数量有限,生死关头可能会出现争抢,剧烈颠簸中相互推搡,造成危险情况的发生。
为什么不给飞机整体安装降落伞呢?
如果给飞机整体安装降落伞是否可行呢?是可行的,事实上已经有飞机安装了这样的降落伞。
目前,大约10%的小型通用飞机配备了可以承受,包括飞机上的乘客和货物在内,整架飞机重量的降落伞,不仅在国外,在国内也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2020年6月,C919的首架原型机B-001A在陕西阎良进行了失速改出伞系统空中开伞和抛伞试验,以验证失速改出伞系统的功能及可靠性。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降落伞只能给小型飞机安装,大型飞机由于自身重量过大,如果不能安装在飞机重心位置,那么就会导致飞机断裂。
我们都学杠杆原理,如果支点靠近杠杆的一端,那么另一端的只要施加一点点力量,就会悬殊向下,长条形的飞机也是如此,飞机竖起来岂不是更加危险。
那么如果给飞机安装多个降落伞呢?也不太行,因为空难不少是因为极端天气,在暴风骤雨中,这些降落伞可能会缠绕在一起。
飞机在空中如同一艘船,本来可以收起帆穿过暴风雨,现在非要让帆拧在一起,这不反而更加危险吗?
如果作为跳伞爱好者一定要跳伞呢?
飞机事故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爆炸了,那样迫降和跳伞都没有时间,另一种是还有操作时间,如果此时高度在八千米之上,可能因为飞机内外气压差,根本打不开舱门。
如果高度在七百米之下,跳伞之后没有时间开伞,就会直接摔在地面上,即便是高度合适,城区有高压电线不能跳,荒野有尖刺般的山峰不能跳,在海洋可能喂鲨鱼不能跳。
考虑到这些因素,即便是你是跳伞爱好者,你是选择相信飞行员一次,还是决定跳下去,猜一下下方到底是什么?
如果跟着飞机一起迫降,鉴于各国在航空领域的合作,最近的机场会为飞机提供跑道,如果附近不幸没有机场,城区公路会为飞机腾出一条跑道。
如果附近城区没有合适的公路,那么迫降在海上之后,附近最近的船只处于人道主义,会以最快的速度前来营救,如果迫降时起火,消防车也会随着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
你是选择相信这些来救你的人,还是相信你个人荒野求生和游泳的能力?
经过上面的分析,想必大部分人应该不会选择跳伞,而且民航飞机没有降落伞的原因,已经被媒体解释过很多次了,那么为什么还是被反复提及呢?
为什么飞机没有降落伞被反复提及?
飞机不是汽车,无论是飞机的技术,还是飞行员操作都处在航空公司权责之内,不可能出现刹车失灵,却指责车主踩刹车力度太小的情况。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他们可以用数据证明,不幸的发生在可控区间内,但对于飞机遇难者及家属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恐怕真的很难继续相信航空公司。
或许作为航空公司只能亡羊补牢,不再让空难发生,用时间来抚平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