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电动车既不会因此高歌猛进,燃油车更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普通打工人倒是应该多想想油价波动传导到物流、建材、纺织等行业,生活成本会被推高多少。
“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对保安的灵魂一问让观众记了很多年。而最近在加油站排队的豪华车再次提醒我们,开好车的也不一定就是有钱人。
油价上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当日历上的日期从3月17日跳到18日,靴子落地,国内油价迎来又一轮上调。汽油价格每吨提高750元,柴油价格每吨提高720元,从全国平均数据来看,92号汽油上调幅度为0.59元/升,95号汽油上调幅度则是0.62元/升。经过今年以来的五连涨之后,前者的价格跃上8元/升,后者价格也实现“破九”。
这是什么概念呢?有网友晒出2020年的加油单,当时95号汽油的价格,还不到6元/升。仅仅过了不到两年,那些油价“5字头”的日子,已经遥远得让人感到恍惚。
关于油价的科普、讨论和段子满天飞,不出意料的,有关“油车好还是电车好”的口水战再次打响了。
基金向下,油价向上
油价上涨对普通人的影响有多大?
以街头最常见的车型为例,“国民神车”五菱宏光的油箱容量50升,油耗为每百公里7升出头,那些开着五菱宏光送菜、进货、搬家的个体户们,现在加满一箱92号汽油要比这轮涨价前多花30块,要比今年年初多花近60块。
再说网约车,曾有机构做过统计,专职网约车司机每天的行驶里程在300公里左右。如果驾驶燃油车,加95号汽油,按照每百公里8升的油耗计算,那么网约车司机每月要比涨价前多花近500块油钱,比年初则要多花近千元。
对于普通家用车来说,如果只是常规通勤,行驶里程比营运车辆要少很多,油价上涨对生活的直接影响尚且不算太大。但不少车主在加油站喊出那声“加满”时,还是因为油价而少了几分底气。有喜欢越野的网友晒出自己爱车的加油数据:因为加挂了副油箱,加满150升汽油的价格接近1400元——这个价格,差不多可以买一辆主流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了。
从此以后,“加满”不再是想喊就能喊的。
油价连创新高,一些意料之外的影响还在延续。根据媒体报道,本月以来,长沙多所驾校发布涨价通知,理由是“油价持续暴涨”,手动挡和自动挡报名费涨幅都在数百元。谁都没想到,打破驾校长久以来价格战内卷的,竟是油价。
更有媒体曝光,不久前安徽蚌埠一辆白色奔驰车加了340块油后,趁着加油站工作人员拔出油枪,猛踩油门,扬长而去,加了一把“霸王油”。根据新闻中工作人员的描述,车主“戴着口罩”,似是惯犯。看来开好车的人,的确未必就是好人,油价一涨便原形毕露。
基金向下,油价向上,很多打工人每天紧盯国际局势,期盼着基金反弹、油价触顶。不过目前看来,油价下降还需要一段时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3月17日的解释,尽管国际油价近日有所下降,但按照相关规定,汽、柴油零售价依照国际油价的调整周期为10个工作日。国内油价涨或跌,还要看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的走势。
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消费者和汽车一样,也分成了油电两大阵营。随着油价走高,有人跺脚,有人偷笑,还有人发问:电动车超越燃油车的拐点,是不是已经到来了?
“油电之争”,第几回合了?
有人翻出了去年底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一段发言:“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燃油车,是喜欢汽油味,还是有多怀旧?”
彼时的蔚来刚刚顺利办完2021年度的NIO DAY,新车ET5亮相,风头一时无两。李斌姿态轻松地靠在沙发里接受采访,耸着肩膀,表情含笑。可想而知,作为本土造车新势力中被关注最多的一家,蔚来掌门人这番情绪化的表达,引发了怎样的争议。
有人批评这是“何不食肉糜”,蔚来没有覆盖到的中低端市场,很多家庭购买燃油车不光是为了出行,还是买了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他们所在的城市,也未必都有购买电车的条件。
也有人揣测,这是一次马斯克式的高明营销,就像特斯拉一样,潜移默化地造成一种电动车比传统燃油车更智能、更先进、更科技的公共印象,毕竟有争议总好过没关注,只要出圈,就算赢了。
而仅仅三个月之后,李斌口中的“汽油味”变得昂贵起来,从厂商到消费者,都不得不再一次调整油车和电车天平两端的砝码。
十天前的3月9日,油价正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表示:“按照加油50升计算,要花费超过450元。450元油费转换过来可以为纯电汽车充电好几个月了。”紧接着,他还替大家算了一笔账,按照5年10万公里里程计算,开纯电汽车能比开燃油车省下大概8万块油费,“差不多等于四个LV或爱马仕入门款包包了”。
和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不同,沈晖并非出身互联网,而是有着更加深厚的传统车企背景。但这段把爱马仕和LV包作为计量单位的言论,依旧让人有飘忽之感。
相比之下,身家过千亿的美团创始人王兴,虽然不在汽车行业之内,但此前分享的一段经历倒让网友觉得接地气。据王兴描述,其父亲在两年前把奔驰换成了理想ONE,“除了支持国货,理由竟然是省钱”。
老实说,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在用车成本层面的确有一定优势,但在油价和电价对比的简单算术题之外,李斌和沈晖们有意或者无意间没有提及 、王兴们也不用顾虑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二手折价(参见我们此前的文章《最赔钱的车,除了它没谁了》)、电池衰减、固定充电车位等等,都是更多普通中国家庭在购买纯电汽车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更何况,油价上涨的这段时间,电动车也在涨价。
车圈不是饭圈
3月以来,特斯拉涨价的新闻席卷汽车圈,Model Y除后驱版外,售价在国内上调1万元,国外上调1000美元。长城旗下品牌欧拉也宣布涨价,数款新能源车型涨幅均在1万元左右。
新能源品牌所面临的价格压力是相似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不足、芯片短缺。再加上今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新能源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诸多新能源品牌纷纷选择上调售价。
如此算下来,消费者买哪种车成本更低,还真要好好地琢磨琢磨。
有关油车与电车的优劣对比,网络上连篇累牍,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大城市受上牌政策所困的小夫妻与在县城找不到充电桩的购车者,做出的选择一定不同;手握30万预算的中年人和凑出10万块购车款的小年轻,看中的车型也必然不同;拥有车库和家庭充电桩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体验一定区别于每天都在路边找车位的“游击队”……
2021年一整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50万,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产品端的多元化、消费端的心智建立、政策端的帮扶等等,当然也有油价这样的成本因素,但是仅靠油价上涨,就能支撑今年新能源汽车500万销量的预期吗?
显然不可能。
个体需求千差万别,使用场景千差万别,也就对应了车型千差万别。在汽车这样一个庞大而细分的市场中,本来最不该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绝对言论。但现实中有关汽车的讨论,却无可奈何地有着滑向饭圈的趋势。
相关话题下,总少不了所谓油车拥趸和电车粉丝的相互攻讦,似乎一旦购买了某种产品,就自动加入了某个阵营,从此便有义务尽可能忽视自身的缺点,放大对方的不足。在其他消费品上当然也有这种现象,但在汽车圈好像更为突出。
一些厂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一现象,营销造势,语不惊人死不休,拉踩友商,培养忠粉。最终的结果就是受众观点越发极化,势同水火,互相指责对方“被收了智商税”,颇有几年前手机厂商混战的架势
什么时候谈及电车和油车,消费者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认真分析,并能充分地理解别人的选择,“油电之争”才算真正回归了理性——不过话说回来,连房子这种关乎一辈子的大额支出,都不能指望消费者保持理性,让车圈彻底摆脱饭圈化,恐怕也不是易事。
把汽车当作生产力工具的低端市场用户,大概只会认认真真核算买车用车成本,而不会有太多的所谓“油/电情怀”;各大车企掌门人家中的车库,一定也给各色油车、电车留足了车位。
夹在中间的车主们,又何必争来争去呢?油价上涨,电动车既不会因此高歌猛进,燃油车更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普通打工人倒是应该多想想油价波动传导到物流、建材、纺织等行业,生活成本会被推高多少。
毕竟钱包像打了羊胎素一样空荡荡展开的滋味,无论是燃油车主还是新能源车主,应该都有相似的体会。
✎作者 | 曹吉利
✎校对 | 杨潮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