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改衣服、修表、配钥匙、修自行车……城市里的各类小修摊,方便和服务着万千居民。近日,天津市杨柳青镇首批26个便民修车修鞋铺投入使用,全部免费提供给经营者,引发关注。
其实,近年来北京也在加速便民网点和便民服务综合体等的建设工作,推进便民服务精细化发展,其中就包含引导和扶持维修等业态。便民小修摊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发展呢?
营业三年,菜场改衣店生意忙
下午一点,建东苑社区便民菜站市场里,改衣店老板张阿姨正忙活着。85岁的何大爷拿着儿子给他新买的裤子前来,想要改短一些裤腿。“我从朝阳路南边走过来,这附近好像就这里可以改衣服。”
拿尺子测量、做标记、裁剪、扦裤边、熨裤腿……“给八块钱吧!”约摸十分钟,何大爷的裤子便改好了。“这活儿太碎了,看起来简单容易,却很需要细心。你改得不好,下次别人不来了。”张阿姨说。
三年前,张阿姨开始在菜市场租下了面积约10平方米的铺子,菜场主要由彩钢板搭成。铺子里,摆放着五台功能不同的小机器,还有各种布料、拉链、针线。每年两万多元的租金,她感觉总体可以承受,毕竟有个避暑御寒的地方,同时市场清洁每天也有人维护。“除了改衣服,还可以缝补、换拉链等等。”张阿姨说,此前自己一直在经营售卖床上用品,店面转出去后,开始改行学习缝补改衣,如今每个月的收入,基本能维持在五六千元上下,“比在老家好。”
“换季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生意要好一些。在这里做生意,比在外面支个摊要安心和舒服得多”。张阿姨说,小修小补本身薄利,虽然自己手边还堆着好几件衣物,但只有慢慢往前赶。“请不起人,请一个人起码每个月支出3000元。”同时,她认为虽然现在在菜市场里看起来稳定些,但万一规划有变动,能做到什么时候也不好说,希望能找到更稳定的落脚处。
搬进超市,不怕冷热收入增加
永定门外革新南路甘其食超市里,徐杰瑞正忙着给顾客修鞋。超市是去年2月7号开业的一家便民综合体。除了主体超市部分,进门左手边还有一块1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区,为顾客提供修鞋、开锁、配钥匙等服务,这些工作都由徐杰瑞一手包办。
小徐是1997年生人,三年前接了父亲的班,干起了维修的生意。当时超市还没开,小徐就在革新南路的路边支了个摊。“夏天热点还好,冬天一冷真有点受不了。”但因为冬季来修鞋的居民更多,小徐为了生意也只能冒着寒冷继续出摊。
因为开摊属于占道经营,小徐干活还得小心翼翼。看见城管来了,马上收摊避风头。有时查得严,甚至一星期生意都做不成。
种种困难加在一起,小徐一度有了转行的想法。可就在去年2月初,有专门整合零散维修摊的公司找到他,说附近要开一家综合体超市,需要一位维修师傅,问他愿不愿意干。小徐进店考察了一番,发现服务区面积挺大也很显眼,就答应了。
刚开业那几天,小徐确实担心会不会流失以前的客户。可随着来超市的人越来越多,小徐“搬家”的消息也逐渐传开,现在老顾客基本都找到了他的新店。“鞋开线了、开胶了,修都是3块,配钥匙3块到40块,跟以前一个价!”
除了原来的修鞋、配钥匙,小徐发现很多客人都有修表的需求,就自学了这门手艺,并把修表服务加入了营业内容。 因为服务区面积变大了,小徐还加入了洗鞋的服务,另外摆了一些鞋油、鞋垫、手机配件来卖。现在,刨除要交的摊位费,小徐每个月的利润还能比以前高上一些。
进店已近一年时间,小徐和同行聊天时发现,像他一样从露天支摊转到综合体里开店的维修师傅越来越多。“我觉得综合体这种形式挺好的,买菜修东西一个地方全搞定了。”
现在,小徐的工作时间和超市营业时间一样,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半。虽然干活的时间比以前要长,但因为不必再受刮风下雨和冬冷夏热影响,也不用再因为城管查处而担惊受怕,小徐感觉工作还是轻松了一些。小徐表示,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还打算去学学修手机。“也得与时俱进嘛,多学一份手艺也多赚一份钱。”
户外支摊,期盼能有安稳地儿
吃过中午饭,胡大娘推着后凳摇晃的自行车,带着孙子走出小区,“车后凳坏了,找李师傅给修一下,他这里方便又便宜。”
李师傅仔细检查了自行车后凳状况,而后拿出螺丝刀慢慢拆凳,再找来两枚适配的新螺丝,试装、拧螺丝、固定车凳……不到十分钟,自行车凳便修理成功。“给十块钱吧!就是螺丝坏了无法固定车凳。”胡大娘刚离开,一名年轻小伙又推着自行车,前来换车胎、买车锁。小伙说,换一只车胎和买车锁,总共45元算是公道价。
从2002年来到北京,李师傅至今一直在建东苑小区西区外路边经营着,两架装工具和零件的三轮车、一个配钥匙的桌子便构成了“店面”。除了修自行车,他还能配钥匙、修鞋、补胎、换锁芯等。就在前不久,小区里一户人家小孩被反锁在屋里,孩子在屋内大声哭闹,家长心急如焚。在征得户主同意后,李师傅上门用三五分钟便帮忙将房门打开了。
谈起这些年的经历,李师傅坦言,这份手艺活儿不太容易。“除了偶尔有人来查,说占道经营、无证经营等问题之外,每个月收入也不算多。”他透露,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赚过几百元,不好时就几十块钱。虽然收入不多,但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们方便了居民,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安全。比如小区有火灾什么,不等消防来我们就可以上去破门或者帮忙。”
其实,早在北京市2016年12月出台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规范(试行)》中便规定,便民服务综合体中应必备综合修理、补衣缝纫等生活服务业态,选择性包含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修鞋、配钥匙等业态。
此前,建东苑便民菜站也有摊位开放租赁,但李师傅权衡成本,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在户外支摊。他期盼,相关部门能够为修理摊统一规划一个地方,“如果各方面条件还行,我很乐意搬进去,毕竟安稳很多。”“这个摊千万不能拆了啊,我们很需要。我今天走了两站地才过来的。”现场正在请李师傅修车的一位大姐补充道。
专家意见
小修摊便民,应鼓励规范发展
“小修摊提供的服务,基本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显洋认为,在国内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者或许出于市容市貌整洁、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而对小修摊进行清退治理,这是不应当的,“因为他挤压了老百姓生活的便利”。对于鼓励、引导和发展小修摊,他认为有几个方法和途径。
一是,由相关部门主动联系对接社区居委会、物业等方面,或者由小区居民代表向社区提请建议,鼓励引导小修摊在社区里生长,赋予摊主新的角色,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我知道在北京某社区,引入小修摊时候,也让摊主帮忙承担了小区自行车棚的管理职责。”同时,他建议可以借鉴法国的模式。“把小修摊引入某个人流集中的区域或商业中心,由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分担小修摊的租赁成本,减轻负担促进其发展。”此外,于显洋建议,还可以发展“全能型小修铺”,一处位置一两个负责人可以完成衣服、鞋子、自行车凳各种修理,“省地方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便民。”
于显洋说,引导发展便民小修摊,作用不只是方便市民,同时也有利于治安维护。他引用美国城市学家雅各布斯的观点认为:“因为街边小修摊的存在,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始终有人在经营,有灯亮着,往往治安就很好。”总之,于显洋认为,对于便民小修铺,在规划发展上,不应该卡得紧,而是要创造各种政策条件,鼓励、引导和规范其发展。(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松林、莫凡
摄影:李松林、莫凡
监制:童曙泉、宏辛
编辑:孟紫薇
流程编辑:R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