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我顿时对这本心理咨询书感兴趣,听说是一本很出名的心里咨询类的书籍,下面跟着我一起看看吧。
蛤蟆本来是一个富二代,过着有滋有味的快乐的生活,但是因为他太在意朋友和他开的“玩笑”,时常贬低自己,终究是患上了抑郁症。通过朋友们的劝说,与苍鹫心里医生见了面。
第一次咨询:
苍鹫医生通过不断的问蛤蟆,你感觉怎么样?通过这种不断发问的方式,让蛤蟆进行自我探索,重新认识自己,讲述了自己抑郁的原因。
提出心理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为5代表你感觉还不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目前蛤蟆处在1这个状态。
第二次咨询:
医生切换到老师的角色,去向蛤蟆解释他目前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这种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告诉我们人的基本情感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形成,当我们长大成人所有的情绪也是在基本情感中变化而来。就好比红黄蓝三原色,这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化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
第三次咨询:
儿童基础的情感主要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蛤蟆先生开始探索童年,回忆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蛤蟆说父亲很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哭。所以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不得不顺从,同意他们。
童年痛苦的记忆,让蛤蟆先生理解到了自己的情绪以及现在的性格,明白自己现在还处于儿童状态,并没有真正的成长。
第四次咨询
蛤蟆先生发现自己不会生气,不论是面对严厉的父母还是面对獾的指责。于是苍鹫医生开始对蛤蟆先生进行引导,告诉他要学会不动声色的发火。
想象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怎样可以迅速减压?大部分人要做的事,尽可能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的强度喷射出来。但是这会对周遭造成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火,怒气冲冲的样子,是一种强烈的愤怒的表现。
那么如果慢慢的打开阀门,让气体在一段时间里慢慢的渗漏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闷气,怄气。怄气的人总是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很安静的反常。这也是一种愤怒的表现,但这种反应的不会是非常的强烈。
第五次咨询
蛤蟆告诉苍鹫,獾要取代自己董事长的位置。即使蛤蟆很不情愿很不甘心,但向来顺从、软弱胆小的他还是答应了獾。因为相比獾的高傲自信,蛤蟆担心自己做不好,于是决定辞职。
这时心理医生讽刺道:“蛤蟆,我得祝贺你,你的游戏玩的很棒”“可怜弱小的你”“你与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
“共谋”是指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医生告诉蛤蟆,他处在“挑剔性的父母状态”。都说父母是儿童的长大状态,既然有儿童自我状态,就有父母自我状态。
处在这个状态总会审判自己,审判别人。所以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所以蛤蟆想通了之后拒绝了獾的请求。
第六次咨询
那么处在儿童和父母状态的还有一种形态叫“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不同于父母和儿童的心态,他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并且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学习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医生指责蛤蟆:所以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所以蛤蟆开始通过思考认识了自己,此时蛤蟆处在“成人自我状态”。
第七次咨询
在这一次咨询中,蛤蟆向苍鹫医生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大概就是自己不想继承家业,但也一事无成,总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从而一蹶不振。医生问蛤蟆学到了什么?从而引导蛤蟆进行思考。
蛤蟆开始不再责怪自己,而是开始反思。
第八次咨询
蛤蟆问医生,自己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医生问了蛤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从而引出了人生坐标: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九次咨询
蛤蟆当然选择了“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
而处在“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的人,通常是对别人品头论足,动不动就指责焦虑,随时发脾气,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因为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这类人经常会说,你怎么让我这么失望?你怎么敢?我是为你好。处在这个坐标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状态。
第十次咨询
通过这10次咨询蛤蟆学会探索自己,拥有了自我意识,开始积极向上的生活。现在蛤蟆在情绪温度计上,他给自己打9分。他现在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状态。
总结
- 道别与新生
蛤蟆的朋友都有了自己新的计划。蛤蟆离开这里,卖掉了蛤蟆庄园,将蛤蟆庄园打造成一所管理学院,开始找了份工作,准备经营房地产。
如果不是身处抑郁的人,看完这本书是不会有帮助的,反而会觉得这本书艰涩难懂,看不懂。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自己有也有抑郁症,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我并没有,因为我并不自责,也有明确的目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处在“你好,我也好”的状态中。
正如书的介绍: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希望每一个有抑郁的人都能走出抑郁,活出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