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辞旧迎新,举国欢腾,人们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对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尤其是农村的人们来说,还有一项共同的文化传统,即在除夕那天往自家大门口放上一根木棍,即拦门棍。那么这根木棍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一、乱世源起:拦门棍的传说
拦门棍的传说发生在元明交替之际,大致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的基本结构与要素其实并无二致,只不过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个比较含糊的传说版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记载的这个传说是从一个叫秦明川的老人家口中得知的。相传元朝末年,有一个大帅(并未指明是谁)残虐无比,所经之处血雨腥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这日,他率军屠杀一个村子,看到一个妇女先是背着一个小孩子跑,后来又把小孩子扔下,背起了一个大孩子继续逃命。大帅不解,捉住这个妇女并大骂这个妇女是个蠢货,小孩尚背不动,更何况是大孩子呢?妇女解释道,这个小孩子是她亲生的,而大孩子不是,如果她背小孩子回去了会被大家唾弃,说她这个后娘心狠,所以她只能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
大帅被这个妇女感动,许诺放她一马,大帅告诉妇女届时大军屠杀时只需要在门口放上一根木棍,他的大军便不会骚扰她。妇女回到村子后将这件事广而告之,结果整个村子的人都在门口摆上了棍子,大帅的军队来犯时看见整个村子都摆上了棍子,也就秋毫无犯退了出去。
另外一个版本也发生在元明交替之时。相传朱元璋曾经派胡大海、常玉春来山东讨伐蒙古人,下令凡是百姓在家门口挂“南牌”就表明是良民,挂“北牌”的就是逆民,是要杀头的。老百姓多精明啊,他们等胡、常二人来时家家皆悬南牌,等他们一走就挂上了北牌。但此事没过多久就被人告发了,朱元璋大怒,就又派胡、常二人率大军前往屠杀百姓。此时只见一个壮汉背着一个老奶奶在奔跑,被官兵截住后,壮汉跪下求情宁杀我一人,不要伤害我的母亲。壮汉的孝心感动了众人,于是胡、常二人放过了壮汉,并告诉他在家门口横放一根棍子,便可逃过此劫。之后的情节与第一个版本相似。
最后一个版本直接略过了统兵的将领,将朱元璋推上了幕前。说是朱元璋为了不让自己在某个村子的丑闻外泄,便打算对这个村子来一个大清洗,但是这个村子有一个有恩于他的人,于是朱元璋便告诉这个人除夕夜时在门口放上一根棍子便可逃过此劫。
现在我们很难去考证这些传说故事的真假与先后关系,但这三个版本的故事都发生在元明动荡骚乱之际,大概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元明之际,天下骚乱四起,百姓罹难,饿殍白骨,垒垒成山。在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急于寻找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是可以理解的,放棍子则可躲避灾难,这或许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急于摆脱乱世,渴望治世降临的愿望。可见拦门棍是被百姓们赋予了趋福避难的功效,这种内涵也一直被后人所传承并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拦门棍习俗。
除此之外,这些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也十分显眼,孝顺、报恩等中国古代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也融入其中,这也使得这些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具有了别样的价值。
二、同中有异:各地的拦门棍习俗
关于拦门棍习俗,史多阙载,但是这一习俗却多见于作家的笔下。山东高密人莫言在《过去的年》一文中,较为详细地回忆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山东高密人是如何过年的,其中就提到了“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根据莫言先生的叙述,该地拦门棍的作用似乎是要将祖宗的骡马留在屋内。这句话可能让外地读者摸不着头脑,什么叫祖宗的骡马呢?我们不妨先存疑,看看其他地区的拦门棍是怎么样的。
在《林州民间的春节》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拦门棍的:“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林州在河南省,据作者叙述,林州的拦门棍喜用桃木棍,是用来防止孤魂野鬼进入家中的。桃木在中国古代确实有辟邪的功效,道士常用桃木剑,以前过年的时候也喜欢在桃木板上雕刻上门神。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拦门棍都喜用桃木,青岛的拦门棍就规定得是柳木,当然规矩到了后面也有所变通,有的甚至拿磨碾的棍子或者扫帚来代替。刘家启就在《家乡特有的年俗》里面记载:“在房门坎外和大门坎内各放一根推磨和碾子用的棍子。”这里的拦门棍就是用磨碾的棍子来代替的。
郑州的郑家升先生在《老家年事》里面也提到了“拦门棍”习俗:“照顾神,就是不能把神请到家就不管了,每天至少要烧三柱香,门前要放着‘拦门棍’(保安用的,横在门口外,防止孤魂野鬼的打扰了神)。特别要记着的一件事,是正月初五千万别忘了把‘拦门棍’拿开,因为诸神要离开神位,上上厕所,活动活动。晚上,还要记着把‘拦门棍’栏上。”这里牵涉到了关于拦门棍的另一个规矩了,什么时候能够将拦门棍拿下来呢?郑州是初五可以拿,但青岛是在初二,初二这天青岛百姓是要出门拜年的,晚上便会撤去拦门棍,谓之“送年”,而日照则是在初三拿走拦门棍。而安徽的拦门棍维持得更久,需要到元宵节之后才会撤去。
撤走拦门棍的时间,各地稍有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作家们的文章就会发现,拦门棍的功效已经从最初的趋福避凶变成了祖宗家祭。在众多地区除夕夜放置拦门棍之前,都会有一道“请家堂”的步骤,请家堂简而言之就是在除夕这个特殊的时节实行家祭,南方有些地方又称之为“请祖先”“请祖公”,大致就是会为已逝的祖先备上一桌酒菜,点上香火与纸钱,并且还要吆喝着自家祖宗回家接受飨食。
请家堂结束之后,按照山东等地的观念,这些被请回来的祖神并不会马上离开,还会在家里面待上一些日子,但是外面总有一些无处可去的孤魂野鬼,这些孤魂野鬼会侵扰祖先,抢走祖先的祭品,也会给阳间的人们带来噩运,夺走人们的财气,所以得在门口摆上一根驱邪的拦门棍,这样这些孤魂野鬼就不得踏入这间宅子了。
因此,现代拦门棍的功能总结来说就是两点:
一是为了自家祖先能够在除夕之后这几天安心在家接受飨食,而不用担心孤魂野鬼的侵扰。例如《传统节日》里就说:“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莫言先生的家乡或许想的更为周到一些,他们或许以为祖先可能是骑着骡马来的,放上这根拦门棍骡马就不会跑出去。
二是为了防止自家的财运外泄,将财运、福运都堵在自己的家里。例如《家乡特有的年俗》里说:“要在初三凌晨,‘聚财’时先放爆竹,再把芝麻杆清扫成堆当柴烧,‘拦门棍’也同时拿掉。”聚财炮既然已经放了,那么就表明财富已经聚集在家里了,拦门棍此时也就可以撤下了。
文史君说
中国人无论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境遇如何,或艰难亦或顺利,在年节这个重要关节总会沿袭类似拦门棍这样的习俗,以趋福避难,在这背后暗示了中国人的一种观念——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心怀希望,未来可期。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华民族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六百多年前的元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朝不保夕,在如此困难的光景下,人们依然对治世心怀期待,这是古人对自己的一种心灵安慰,也体现了古人的处世智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农村的习俗正在消亡,能够传承拦门棍这样的习俗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还是那代代相传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乐观精神。
参考文献
田文阁:《老家日照·海边旧事(十七)——过年(拦门棍)》。
贺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山东·峄城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