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了,快吃点小药吧”
“我看孩子有点流鼻涕,给他吃点消炎药,别再严重了”
“孩子发烧了,赶紧去输液,烧成肺炎可怎么办?”
类似的话在成为妈妈之后经常听到,有时候可能你也是这样做的。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发烧了,捂上厚被子睡一觉,发一身汗,烧就退了。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我觉得可神奇了,我还会把这个退烧方法当成秘方,告诉不知道的人。
自从当了妈妈,我进入了学习模式,学习母乳喂养,学习科学育儿,学习儿童常见病的护理。我知道了“捂热综合征”,我暗自庆幸这个可怕的症状没出现在我身上。
很多人会说,以前人都这样退烧,怎么就没事呢?
这个问题,我只能用以前消息闭塞来回答。并不是以前的人有多抗造,而是以前的资讯太不发达,传播的范围大概也超不过几十公里。现在呢,犄角旮旯发生的事儿,很快就能成为热点,全球皆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事故”暴露出来。以前也有,只是没有传播出来罢了。
孩子的常见病,无外乎发烧、感冒、拉肚子。这都是很常见的,每个妈妈都经历过。
1.发烧——看数字,不如看状态
孩子经常会不明原因的发烧,吃多了、感冒了、接触什么复杂环境了。确切来说,发烧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症状。
发烧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外来细菌病毒做抗争引起的,真正的病源,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肺炎也好,大脑炎也好,并不是发烧引起的。发烧的时候给孩子降温,只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些。
谈到发烧的护理,很多家长都会有很多的心得。比如说,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温水擦身,退热贴,还有最早的酒精擦身体等。当然,现在都不提倡酒精擦身子了。
很多指南都说,孩子发烧38.5度以上的时候用药物降温,38.5度以下的时候物理降温。我是不认可这种说法的。
· 物理降温用不用
关于物理降温,有医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物理降温反而会有副作用,还会影响孩子的舒适感。
我从妈妈的角度看,我也不提倡给孩子物理降温。
一个发烧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能够安静的休息,或者是好好的玩一玩。而不是自己玩的时候,休息的时候,有人给他不停的擦身上。
· 38.5度是临界点吗?
要不要用退烧药,应该不是由数字决定的。不同的孩子,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
有的孩子可能发烧到38度就精神萎靡,有的孩子即使烧到40度也能生龙活虎。所以,决定要不用药物干预的,应该是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 吃完药就OK了吗?
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是需要口服退烧药的。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和中国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常用的药物是美林或泰诺林。
以前有的指南推荐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但最新的指南已经不再推荐,交替使用会增加用错药的风险。
所以,用药方法就是选择一种药物,间隔四小时喂一次,根据孩子的体重或年龄选择合适的毫升数,大多数人是不会弄错的。但吃完药就万事大吉了吗?
退烧药要配合补水才有效。喝了退烧药,要大量喝水。孩子不愿意喝,就想尽各种办法喝。比如玩游戏喝,用滴管喂,用各种容器喝。总之就是要喝水。
· 什么时间去医院
1)孩子小于3个月,要去医院。
2)退烧药不管用,要去医院。
一般的病症,吃完退烧药,会短暂退烧,过几个小时再反复,这是比较正常的发烧过程。
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也喝了大量的水,温度还是降下来,这个时候要及时去医院。
我见过两个退烧药不管用的例子。一个是川崎病,一个是流感。都是退烧药不起作用。所以,及时去医院确诊,对症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3)心里没底,去医院。
去医院的话,要在孩子发热24小时后再去。
验血常规,看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再决定要不要用抗生素。
好像有些言论说,血常规判断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是不准确的,国外都不用。但作为一个妈妈,这也只能带孩子去查血常规。
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指标高,会被判定为细菌感染。
现在医生都很谨慎,大部分医生看到某一项指标稍微高一点,也会建议上抗生素。我会向医生确认,是一定要用抗生素吗?还是可以观察一下。
在可用可不用抗生素的时候,医生大多会尊重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随时观察,有问题及时就诊。
当然,和医生讨论的前提是,指标只超出一点点。
如果说指标特别高,那就必须尊重医生的意见,给孩子按时按量的服用抗生素。
感冒,按症状一个一个治疗
我说的一个一个治疗的意思是,不吃复合类的感冒药,只吃单一成分的感冒药。
很多时候,感冒会伴随着发烧、流鼻涕、咳嗽。
如果孩子发烧、伴有咳嗽的症状,我一般会带孩子去医院。我主要是担心咳嗽,让医生用听诊器听一下,是不是有哮喘症状,是不是肺部有问题。
排除了其他问题之后,确定是普通感冒,心里就踏实些。咳嗽有痰,就用化痰的药,发烧,就用退烧药。
服用单一成分的感冒药,避免重复用药。
拉肚子——预防脱水是关键
孩子拉肚子,可能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吃多了,或是伴随感染。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
孩子拉肚子,可以带着大便去医院化验。如果是细菌性的,可以吃抗生素。病毒性的,就关注孩子不要脱水就好。
我是不建议输液的,可以给孩子口服补盐液。药店里有补盐液,据说味道不太好。可以买一些国外品牌的补盐液,各种水果味道的,备在家里。
如果补盐液也不喝,那就熬一些米汤让孩子喝。
不该用抗生素的时候坚决不用,确诊了是需要用抗生素的,就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打疫苗——防患于未然
虽然疫苗事件沸沸扬扬,现在有点不了了之的感觉,让人很是心惊。但疫苗还是要打。
特别是二类的自费疫苗,轮状病毒、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这些都是孩子容易感染的。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打了这类的疫苗,不能保证100%不被感染。因为疫苗中含有的是一些传染性强、病症较重的病毒株,只能预防该类病毒感染的疾病。
就像流感疫苗,都是在流感高发季前打,里边含有的病毒株是预测的,保不齐今年会出现那种病毒。亲身经历,打过流感疫苗,即使中招得了流感,症状也会比较轻,不会有太多难受的症状。
我一直都比较提倡孩子打疫苗,可以用一针疫苗,让孩子建立强大的屏障,何乐而不为呢?
中成药——有人欢喜有人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特别是西药的说明书,密密麻麻的不良反应,似乎更加验证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
总有些家长说,孩子感冒了,我不让吃抗生素,吃点中成药吧,板蓝根、蒲地蓝、柴桂退热颗粒、豉翘清热颗粒等等。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中成药的说明书,简简单单几个字,“副作用尚不明确”。
副作用尚不明确,和没有副作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对中成药持保留态度,基本不会考虑让孩子吃,自己也很少吃。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在孩子生病的情况下,尊重专业医生的意见,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这并不妨碍妈妈们自我学习。妈妈学习用药知识,和尊重医生并不冲突。通过关注儿童用药的误区,了解常见病的护理,让自己的知识库更充盈。
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们能够做到不慌乱。不慌乱的妈妈,能够理智的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孩子被滥用药。不慌乱的妈妈,能提供一个平和的休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愿我们都能成为不慌乱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