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后、90后来说,节假日喊上朋友一起去KTV唱歌或许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回忆。现在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多了,但人与人交流线下交流的机会却少了,按理讲KTV可能正在走向没落,然而实际上,依靠着一些所谓的“服务项目”,部分KTV反而可能越发火爆。
KTV服务项目曝光
据《澎湃新闻》报道,作为KTV 收入的重要来源,陪唱引发的种种风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越发引人注目,原本部分存在的灰色服务在多次打击后变得逐渐沉寂,然而各种“擦边球”却不断出现,甚至引出了各种暗号和“暧昧不清”的服务项目,在被曝光后,针对这些项目的监管或许也要出现了。
报道指出,从2015年往后,我国的KTV行业其实就在呈现一定的衰退,注销数量在不断提升,这主要就是因为只能设备的普及以及娱乐方式的进一步变化,就连网吧在内的一些传统娱乐业也经营困难,更别提KTV这样的服务企业了。2019年,我国全国注销或者吊销的KTV数量就超过了4500家,而仅在6年前,KTV数量达到了巅峰的12万家。
显然,造成KTV开始不择手段反复试探底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娱乐服务行业经营遇冷,但这些企业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办法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KTV行业内的各种乱象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了。
一次消费能上万
据了解,一般来讲KTV的消费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K歌、酒水和服务。
K歌的日常消费自然不必说,国内这些企业因为竞争基本都积累了足够的资源库,但此前行业内针对版权的整顿一定程度上让不大注重版权的机构优势降低。
酒水这方面的费用也同样有困境,因为成本和监管等多重问题,KTV的酒水天然比其他地方的要贵得多,因此消费人群也少得多,过去姑且时兴KTV,消费者多,酒水消耗也多一些,然而现在年轻人很少唱歌,年纪大的人往往成了常客,KTV的酒水大多开始无人问津了,原本部分企业还能通过严禁携带酒水的“霸王条款”来限制消费者,现在这招也不好使了。
于是很直接的,几乎所有的成本压力都砸到了服务项目身上,通过服务来带动高价格的酒水消费,通过打擦边球来提升客流,有时候甚至一次消费能够达到上万元,由此完成全方位的盈利和揽客。但同样的,这样的行为也就意味着KTV在违法的边缘“反复横跳”,这种风气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歪风是时候停止了
幸好,从2018年开始,我国针对性的打击黑恶势力的相关行动如火如荼展开了,连带着其他的犯罪行为一起加大力度进行打击,原本很多涉及违法行为的KTV都被勒令关门整顿,被打掉的一些“擦边球”更是不少。
不过这显然不是这些企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冲击,就实际情况看,这股歪风的根源在于一些过去的“灰产”持有者和企业试图让自己翻身导致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人不断被挖出和接受制裁,从我国多年来的低犯罪率就能明显看出,围绕色情产业的根正在被缓慢清理,即便当下还有部分“漏网之鱼”,但可以相信的是,未来必然有一天,这些违法行为都会被清理干净。
从消费者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来自KTV的这些灰色产业,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上升,可能未来乐意去KTV消费的人还会进一步减少,换句话说,过去属于KTV本身的生存空间正在进一步减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当下一些“另类”KTV 的出现,整体市场也会更加正规以及合法化,在一些人心中的不良印象也会逐渐减弱。
转型不该打“擦边球”
实际上,由于生存空间的减少,KTV转型本身并不该是个大问题,因为当下有一些电影院、餐厅或者娱乐综合题选择将KTV 和其他功能整合在一起,甚至可能上下还有健身房作为引流,然而很多KTV却依旧被曝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明显就是图省事的结果。
因此从行业角度看,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引导,目前有部分KTV公司推出了“移动K歌房”,在很多地方都成了不少年轻人休闲娱乐的新场所,这就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新办法,或许以后选择去KTV唱歌的人会变少,但这种零散的移动空间可能就会成为“新宠”。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盈利,这没有问题,但也必须有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常识,走“灰产”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而在未来,透明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或许也会给KTV 以新的发展路径,这就需要各个机构的老板自己把握了,毕竟监管是越来越细致和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