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数据,今年某猫“双十一”期间,云南普洱茶的销售额相较于去年,同比下降了29.7%,这是最近一些年来普洱茶及其周边产品,包括小青柑、茶化石等的最大降幅。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大信息。
第一,普洱茶的金字塔正在坍塌
最近十几年来,“普洱茶”一直是茶叶市场中的明星产品,甚至可以叫做风向标。随着普洱茶的火爆,也间接带动了其他茶叶的热销及茶文化研究、出版、学习的热潮,从这一点来讲,普洱茶是有“功”的。
但是,随着一个市场的火爆,总有些人眼馋,总有些牛鬼蛇神进入,于是炒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行为就开始出现了,但是作为监管方、或者市场上普洱茶的参与厂家又缺乏监管手段和行业自律,使得“乱来者”肆意横行,最终一部分“良人”也改正归邪同流合污,还有坚守的一部分“良人”因为各种原因,反而边缘化了!
一句话: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当正义出现了一丝缝隙,苍蝇就会乘虚而入。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就是各种蛇虫鼠蚁、苍蝇蚊子满天飞的情况。
第二、被掐住命运的喉咙
今年,曾经有云南的普洱茶标杆企业申请上市被迅速叫停,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通过资本的鼓吹和炒作,囤积产品、扩大门店、发展经销商的运作方式,通过迅速吹大气球,再由资本市场变现离场的套路,已经破灭!云南茶业的夜幕已经降临,而且,这只是黑夜的前奏,后面才是无尽的黑暗。
痛苦,在后面!现在呻吟,以后才是哀嚎!
这就是非要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消费品,强行拉升至收藏品、甚至金融品的结局!总结就是八个字:鸡飞蛋打,灰飞烟灭!
第三、市场的风向变了
观察一个茶行业风向的变化,有一个很直观的风向标:茶博会!各位注意观察,最近两三年的茶博会,各类“白茶”,尤其是来自于东南沿海某地的白茶,绝对是“异军突起”的明星,已经取代普洱茶成为茶业市场的主角!
其实,任何东西的火爆都需要有资本的介入和捧场,这些资本可能来自民间,可能来自地方的产业发展基金。
钱,就是风,风起才会云涌,风吹才会浪打。长江后浪推前浪,白茶已经把普洱茶拍在沙滩上。
多说一句,如果你足够理性且具有一些思辨能力,凡是热炒的东西,请谨慎购买,尤其是食品方面的东西!你或许以为捡了一个彩蛋,其实那可能只是一枚炸弹!
第四、消费者风向的变化
在消费品领域,尤其是像“茶叶”这样的“跨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之间的领域,很难做到“一招鲜吃遍天”,靠之前打下的江山和祖业,靠之前塑造的各种吹嘘和夸张,可以骗得了一时,但绝对不可能骗得了一世!
这是“道”,也是茶里的“茶道”,江山代有茶叶出,各有风骚数百年。
因为,我们的茶叶太多了,产茶区太多了,茶叶产量已经是极其过剩,再加上这些年各个产茶的省份也都在极大地宣传自己本省的茶叶,积极推广本土的茶文化,这对几乎完全依赖省外市场的普洱茶来说,就是被挖墙脚的过程!
几年时间内,墙脚已经挖到钢筋,普洱茶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离最后的坍塌已经很近了!
所以,现在还在忽悠你去开所谓的加盟店、直营店的,请捂紧自己的钱包,因为此时进场,就是“接盘侠”!
第五、缺乏新概念
普洱茶能够“苟延残喘”到现在,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倒,各种茶叶衍生品功不可没,比如茶化石、比如小青柑。
这些外围的产品,苦苦支撑着曾经被“神化”的普洱茶,虽然不是承重墙,但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塑造一个新产品是需要投入的,君不见前几年,某品牌的小青柑就冠名了某些著名的节目,广告就是花钱,这些钱好比是水,最终都会被摊薄到各位消费者每一泡的茶杯里。
但是,随着产品的热销,各种模仿品就会悄然兴起,进而慢慢侵蚀发明者的大腿,最后大腿就只能两根白腊腊的腿骨。
最后的结局是,没有谁愿意花钱去塑造概念了,因为自己花钱种下的大米,还没采收完毕,就被哄抢而光!
第六、茶农和老板们都进场了
随着这些年自媒体的发展,茶农们有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更多的消费者也更愿意跳过中间商,直接从茶农家买茶叶,所以,在各大自媒体上,来自云南的茶农肯定是占据了人数最多的群体。
更厉害的是一些大厂的老板,前些年生意好得不行的时候,这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录视频,甚至去直播的闲工夫。但是,最近我发现,之前鼻孔朝天的各位大佬,已经放下身段陡然加入直播大军,为了卖卖库存也好,为了刷刷数据也罢。
其实啊,不是他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也不是他们越来越勤奋,而是因为库存的茶叶真心卖不动了!
纵然身价千万,那也是算出来的富翁!但是,仓库里的普洱茶不能存银行啊,也不能拿去抵押变现啊!所以,收藏茶叶,这就是扯淡!这就是彻彻底底的营销手段,或者叫忽悠手段!
很可笑的是,忽悠多了,连忽悠者自己都信了!
最后,我再说一遍:现在只是夜幕降临,还在忽悠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增值的各位,你们的黑心终会换来漫漫黑夜!
等黎明?抱歉,没有黎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