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的方式有很多种,日夜攻坚打怪守娃是一种,云淡风轻顺应娃自然成长也是一种。但现在流行一种很不科学的养娃方式,那就是花钱买安心。
怎么买?动不动就带娃去医院做“健康检查”,常规和非常规项目各来一遍。但这些家长可能有所不知,有些检查做了就等于白花钱!
宝宝是否缺钙?头发为何变黄?身高体重水平低于同龄小朋友等等问题让爸妈很紧张,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跑医院做骨密度、微量元素检查。那么儿童骨密度检查真的有必要吗?
骨密度检测,是个啥?
是个对于生长发育正常的娃来说,没必要做的项目!
不满意?那……行吧,来解释一下。
骨密度,反应的是骨骼的「单位面积」里矿物质的含量。骨密度检测在我国被纳入了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
骨密度检查是通过数据来判断骨骼生长发育状况及衰老程度,但此检查一般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有复发性骨折、骨骼畸形、可疑骨质疏松、怀疑性早熟的情况下做骨龄测试的宝宝,健康的宝宝根本不需要做。
①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
②每个医院的仪器不同,测量部位不同,操作手法不同,测量的结果都会不同。所以并不能准确反映骨钙代谢的情况。
③成人和孩子骨组织的成分本身就是有差异的。
3岁以下生长高峰期的宝宝,骨骼处于拉长、增粗的过程,骨骼钙化不完全,骨组织中水分含量高矿物质含量自然偏低。
骨密度低,并不代表娃缺钙,而是说明娃正在长身体,是生长旺盛的标志!
宝宝的骨密度偏低才是正常的,一般宝宝做骨密度测试没有意义!
因为宝宝和成人的骨骼不一样。对于健康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反复骨折、骨畸形、X线提示骨量减少等情况,不需要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换句话说,正常生长发育的孩子是没有必要做这样检查的。
我们成年人的骨骼早就完成了生长发育,一段时间内,骨密度是稳定的。通过骨密度检查,可以较为明白地确定是不是骨骼健康,有没有骨质疏松,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补钙。(这里顺便说一句,尤其是妈妈,因为要经历生育喂奶,钙流失快,平时就要注意补钙。也要提醒家里的外婆、奶奶,更年期后骨质流失更快,要趁早发现,及时补钙。)
但是,宝宝的身体还在不断生长发育中,生长旺盛,骨骼自然也在不断生长。他们的骨骼中肯定有一些缝隙的,这样才能吸收更多钙质满足骨骼的不断生长。所以,正常生长的宝宝测骨密度,基本一测一个准——骨密度偏低。
所以,根据宝宝的骨密度检测偏低,来判断缺钙,是完全不靠谱的套路。
对于健康宝宝来说,如果不存在
- ➣身材矮小、乳牙发育迟缓
- ➣骨骼畸形(方颅、鸡胸、肋珠、 “O”型腿,“X”型腿等)
- ➣复发性骨折
- ➣全身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 ➣慢性肾病或骨代谢性疾病
- ➣地中海贫血
- ➣普通射线检查提示骨质疏松等情况……
进行常规的骨密度检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遭罪又花钱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既然没用,为什么还给孩子查?原因我们不说,大家看完这些就明白了。
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少受点折腾。
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利益、知识更新等种种因素造成了很多时候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查骨密度的窘境。
能拒绝的话当然最好,如果实在不行,咱心态放轻松,别因为一个不靠谱的检查结果而把自己吓坏了。
毕竟,后面小祖宗还有一二三四五六八……n件事等着你操心呢!
还有哪些检查不推荐做?
母乳检测!没意义
母乳分析源于欧洲,主要用于检查母乳中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热量和总固体含量等指标的一项检查。但是在国外,这项检查只针对于早产儿麻麻。
母乳检测美其名曰可以检测出母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断母乳的营养是否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但实际上,同一位母亲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候、甚至同一次喂奶的开始与结束,母乳的组成也都不相同。而且,母亲的饮食构成与身体状况,对于母乳的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更不靠谱的是,根本没有“标准母乳”的指标存在,又何从比对和分析某一位妈妈的母乳,营养成为含量是否合格呢?
其实,并不推荐正常的足月生宝宝的麻麻做这项检查,因为其实在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晚乳这个过程里,母乳的营养成分会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而自行做出调整,每个阶段的母乳都是为宝宝量身打造的。根本不用担心宝宝吃到了营养成分不做的母乳。
更何况母乳成分比例可能会随着妈妈饮食,情绪,用药,运动……而发生改变,做母乳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天的不同阶段做出来结果可能都是不同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宝宝而去做这个检查。
关于母乳检测,儿科专家们是这样评价的:
@张思莱医师
这种母乳成分的检测一点意义都没有,母乳中成分是很多的,大约上百种,还有一些我们未知的成分,很多成分的功能还不清楚,更何况母乳成分每天也不是恒定的,与母亲饮食的质量关系也很大,通过化验其中的五项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儿科医生崔玉涛
母乳成分检测技术目前并无国家标准,且不说检测是否准确,如果母乳中蛋白质偏低,应提示母亲增加蛋白质摄入种类和数量,而不是推荐添加配方奶。母乳检测不应是忽悠添加奶粉的工具。
哺乳期妈妈是宝宝口粮的担当者,妈妈吃得好,宝宝的营养就不会差。想要拥有“合格”的母乳,不是要靠检测,而是该均衡自己的饮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哺乳期的妈妈这样吃:
每餐饮食都该包含谷类、肉类、蔬果。
每周最好吃2次海鱼,以提高母乳中DHA的含量。
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喝汤时将上层的油撇掉。母乳中过多的脂肪会让宝宝拉肚子,反而丢失其他更多营养。
尽量吃得清淡,以免母乳中钠含量超标。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宝宝肚子疼最好给查查幽门螺旋杆菌?这个听起来好像挺靠谱,但其实也是一个坑!因为早在数年前,欧洲医学家就发现功能性腹痛与宝宝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没有任何相关性。
而国内医学也达成共识:幽门螺旋杆菌很少会在儿童期引起症状,不建议把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因此,对于临床上考虑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孩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指南,都不推荐常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检查,这也能避免过度治疗。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当直系亲属患有胃肠肿瘤、宝宝患有反复性缺铁性贫血时则建议检查。
基因检测!纯属谎言
就在上周,我家娃爸带儿子到某体检中心做了“基因检测”,号称通过检测孩子的唾液,就能预测出孩子未来容易生哪方面的疾病,孩子未来可能有哪方面的天赋优势,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等。我一听就知道,娃爸又被忽悠的当了冤大头!
身边有娃的朋友问了一圈,网上的信息检索了一遍,原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天赋基因检测,简直火得一塌糊涂。
但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会只受基因影响,更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也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才能有更大成就。
基因检测的危害,不仅仅是浪费钱财那么简单,对孩成长的危害在于给了家长一个“期待”。当家长通过检测了解到孩子有某方面的测试后,就会无意识的把孩子往这一方向培养,很可能就会错过了孩子自己真正的兴趣喜好。
更可怕的是,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会更加感到失望和挫败。这种心态下育儿,我倒是可以预测,孩子一定长不好!
拿个夹子夹夹手指头就能知道微量元素是否缺乏,那我门口抹点泥巴,泥巴里的元素能不能检测出来?
微量元素!纯属扯淡
有人说炸你真搞笑,我想说?难道不是吗?
不推荐理由:不管是测血液,测头发还是夹手指头,都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都不能反映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比如我刚才说的抹点泥巴。
《临床儿科杂志》就曾刊文称:微量元素检查不适用于对个体微量元素的营养判断,只适用于研究目的以及对人群的营养状况监测。
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微量元素检测的采集方法和环境对化验结果影响大,会导致测验数值不准确。
1、头发检测
头发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用于检测的头发很可能是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的头发,即便结果显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宝宝之前的身体状况,而非当下。微量元素本身在血液中就“微量”!而我们生活的整个环境中也都充斥着这些微量元素,说得更直接一点,甚至宝宝头发上残留的洗发水,都会影响检查结果。
2、指尖血检测
采手指的末梢血,扎一个小针眼,然后将血挤出来,在挤得过程中,会将组织液也混入血中,将血液稀释,化验结果数值一定会偏低。所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钙元素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体内钙元素的实际情况。
3、静脉血检测
抽血前,消毒时使用的碘酒、酒精本身就含有微量元素。擦拭后,看似干燥挥发了,但是血还是会沾到碘酒或是酒精,从而影响的数值。
并且,目前的微量元素检查,只能用于研究目的,以及对人群营养状况的监测,不适用于对个体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判断。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并不能说某个数值就一定是有问题或者正常,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医生的参考之一。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纪委通知:除了针对儿童疾病必须的检查,不得将微量元素作为体检项目进行检查,特别是对 6 个月以下的宝宝。在普通的体检、就医、打疫苗时,让孩子检测微量元素属于违规操作,可以举报哟!
现在的宝宝真没那么容易缺这缺那的。尤其是生长指标正常,我们就更加可以放宽心。平时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参加户外运动,就不用担心。
宝宝的身体在不断成长,成人的标准不能随便搬到宝宝身上,就像吃药分儿童药和成人药,医学检测也一样。
所以,宝宝一般只需要按年龄做常规检查就好啦,而这些检查在社区医院里基本大多都是免费的。育儿是个长期系统工程,遇到宝宝健康问题,尽量先不要慌,越焦虑越容易掉进各种坑。
一句话结论
钙:没有一个单一指标,可以直接判断是否缺钙。
铁:看的是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不关血清铁的事。
锌:只看血锌、发锌都不靠谱,需要结合膳食情况、生长发育水平和血浆锌含量综合判断。
钙
枕秃、出汗、睡眠不好,都不是缺钙的典型症状,微量元素(钙虽然不是微量元素,但也经常被检测)、骨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检测也不能诊断孩子缺钙。
正确方法: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应该结合体内维生素 D 的水平,同时根据饮食情况来综合分析。
目前,没有任何特异、敏感和稳定的评价方法。
也就是说,应该是检测血清或血浆中 25-(OH)D,同时做膳食回顾。
食物来源:奶和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绿色蔬菜,鱼虾贝类,黑白芝麻等。
如何保证不缺钙?
对 1 岁以内的婴儿来说,保证奶量(6~12 个月,600~800 mL),注意常吃上面说的高钙食材,每天 400 IU 维 D,就不会缺钙,不需要补充。
1 岁后的孩子,奶的摄入量减少(1 岁后,360~480 mL),钙的推荐量有所提高。
继续保证奶量,吃高钙食物,每天 400 IU 维 D。
如果不爱喝奶或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钙虽然吸收率高,但含量很低),可能有缺钙风险,可以小剂量补充(每天 100~200 mg)。
铁
80% 以上的贫血都是由于缺铁引起的,缺铁性贫血也是 2 岁以下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正确方法:
微量元素检测查的是血清铁,而根据 WHO 诊断贫血的标准(海平面地区),血红蛋白(Hb)才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常用的指标。
6 个月~5 岁儿童,Hb < 110 g/L 即诊断为贫血。(通过手指血检测的血红蛋白只能作为筛查,如需进一步诊断一定要取静脉血复查)
当然,即使血红蛋白的值在参考范围内,也不代表一定不缺铁。(因为缺铁性贫血其实分三期,血红蛋白数值下降是第三期,但在之前体内的铁储备已经受到影响)可以检测血清铁蛋白,了解体内铁的储备情况。
食物来源: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豆类及豆制品,蔬菜,菌藻类等;富含维 C 的食物可以促进铁吸收。
如何保证不缺铁?
0~4 个月:
储备充足,无论何种喂养方式都不需要额外补铁。
4~6 个月:
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体内储存的铁逐渐耗尽,缺铁性贫血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出于预防性的角度,从 4 个月开始为宝宝补充铁剂。
纯母乳喂养:从 4 个月开始,每天补充 1 mg/kg 铁,直到开始添加含铁辅食(例如含铁米粉)。
混合喂养:如果奶粉比例小于一半,也建议每天公斤体重补充 1 mg 铁。
完全奶粉喂养:配方奶中已经强化了铁(每 100 g 奶粉含铁 4~12 mg),保证奶量的基础上不需要额外补充。
6 个月后:
6 个月添加辅食后,优先保证含铁丰富的食材,每天有红肉或其他富铁食物(肉禽鱼生重 50 g/d),每周吃 1~2 次动物肝脏。
若已经发生贫血,遵医嘱服用铁剂。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我国《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生后 2~4 周开始需根据体重每天补充元素铁 2 mg/kg,直至矫正年龄 1 岁。
锌
锌缺乏的症状很多,但大部分都不是典型症状。目前,对于锌缺乏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生化特征改变,也没有非常准确的评价指标来评价。
正确方法:
判断宝宝是否缺锌,单凭微量元素检测的并不靠谱,需要结合膳食情况、生长发育水平和血浆锌含量来综合判断。
食物来源:鱼虾贝类、红肉、动物内脏、谷类、干果类等。
如何保证不缺锌?
简单来说,不缺铁就不会缺锌啦。
因为铁和锌在食物中是「哥俩好」,通常含铁丰富的食物锌含量也不低呢!
所以保证孩子每天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有红肉,每周有肝脏。
其实说来,原则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只相信单一的检测结果,任何诊断结论都应该结合孩子的膳食和生长发育情况。
所以好好吃饭,吃正确的饭,非常重要哟!
育儿的路已很辛苦,但是我们的心态可以轻松一点,心情再愉快些,宝宝感受到这样的轻松和愉悦,才会更健康快乐啊!
妈妈们也可以来说说,宝宝还做过哪些检查,最后发现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