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国军舰“中建号”去接收一个在台礁上发育成的沙岛,“中建岛”由此诞生。
中建岛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最西南边的方向,因为盛产马蹄螺的原因,因此渔民们又将中建岛称为“螺岛”。
作为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必经之路,中建岛还有个别名——“半路峙”。
这里孤悬沧海,一年到头来都是高温、高湿且高盐的酷暑天气,还有两百天以上的时间刮着6级以上的大台风。
几十年以前,中建岛还是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
1975年,来自南海舰队守岛官兵登上这里,自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建设。
后来,官兵们还开始了漫长的植树造林工程。
24年前,当代海军记者郭益科也在西沙中建岛栽下了一棵椰子树,不知这棵椰子树,如今是长成了啥样?
西沙中建岛:南海戈壁滩,西沙火焰山
中建岛是一座沙岛,地势低平,四周较高,岛上没有土壤,有的只是珊瑚和贝壳的残骸。
岛上的珊瑚、贝壳经过上万年的风化后成了一片雪白的沙滩,在阳光的折射下,容易导致驻守的战士们形成“雪盲症”。
台风过境时,潮水会淹没岛屿大部分的面积,海岛就此成为一片汪洋大海,战士们整个驻守的营区也成了一片沙场,中建岛成了一个“风岛”。
台风过去、海水退潮之后,中建岛在烈日的炙烤下毫无遮掩,又成了一座海上的“火岛”。
战士们登上中建岛的第一时间,就是把旗杆竖起来,再把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来。
在中建岛上,还竖着一块主权碑,碑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中建岛”一行大字。
事实上,中建岛作为西沙群岛最西端的战略领地,战士们守卫中建岛的任务更是重中之重。
中建岛经过围堰建设之后,不但可人工建设成一座大岛屿,且降雨时沙下2尺左右的地方,还有大量的淡水。
中建岛的礁石资源丰富,挖出的礁石还可用来建人工岛和机场。
建成这样的大岛之后,中国在南海的地理优势更是得天独厚。
再者,从地图上就能看到,在中建岛正西方330公里不远处的地方,正是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越南岘港。
岘港作为越南的大型海空军基地,同时也是狭长的越南领土细腰部最大的一座城市。
越南历来对中国的西沙群岛念念不忘,中建岛的地理战略性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作为西沙群岛中最具战略价值的中建岛,却并不像其他岛礁一样拥有繁茂的树木。
中建岛是所有群岛中环境最为恶劣的,岛上不仅寸草不生,且常年台风肆虐,想在这个沙岛上存活下来,树和人都极为不易。
树是岛礁的生命
中国军队最开始在中建岛上驻防的时候,首先就住在一艘旧船上。
岛上的温度时常超过四五十度,入目所见仅有白茫茫的沙滩,连一抹绿色都没有。
由于没有土壤且烈日暴晒,因此中建岛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植物生长。
让中建岛披上绿色彩,是驻守的战士们共同的理想。
四十多年前,岛上的战士们准备开始着手改善中建岛的绿化工作,便从海南岛运了890棵树苗到中建岛上种植。
为了让树苗存活下来,战士们想尽了办法。
每次岛上建菜园有剩下的黄土,战士们都拿来种树。
大家空闲的时候,还去掏鸟粪给树苗做肥料。
因为岛上淡水资源紧缺,战士们便“省吃俭用”,有时候只用淡水来擦身子,剩下的水便省下来浇树。
为了避免台风过境时把树苗吹倒,还做了三脚架把树苗固定好。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还是事与愿违。
往往一场台风过后,战士们大部分曾经努力的结果都会被“格式化”。
最终,在当时近900棵树当中,这些条件也只保护了一棵树幸免于难。
虽然最后的成活率只有这一棵,然而这还是给了驻守的战士们极大的信心。
想要在这珊瑚沙上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
且不说这里高温、高盐的恶劣天气,且只有真正挺过台风的“洗礼”之后,才算是真正存活下来。
为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战士们便想方设法地增加泥土和有机肥。
每位回家探亲的战士们,回岛的时候都带着一包包的泥土或者肥料。
再到后来,这已经成了中建岛上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为了种下一抹绿色,战士们利用各种探亲、出差或者回家的机会,一包一包地从全国各地二十多个不同的省份带来了泥土、肥料和菜苗、树苗。
一位中建岛老兵李华平回忆起一次他带着鸡粪坐车时的经历。
那时候他从安徽老家带着两大袋的干鸡粪去坐汽车,但因为鸡粪的味道实在是太臭了,售票员怎么说都不让李华平上车。
这两袋鸡粪,正是李华平想着带回岛上去做肥料用的。
无奈之下,李华平只得跟售票员说明了其中缘由。
当得知中建岛的实际情况和战士们的努力之后,售票员也了解到这包肥料的重要性,不但让李华平坐上了汽车,还给他免了这一程的货运费。
自此之后,每次遇到李华平带着肥料坐车,当地的车站都会给他“开绿灯”通行。
还有一名在中建岛上服役了八年的老兵,前前后后一共背上来将近五十包的泥土。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岛上的战士们先后种过太阳花、香蕉树、槟榔树,或者是法国草皮等植物。
为了保护幼苗的成长,战士们给这些小生命都搭建了一顶遮阳棚。
但最后无一例外,这些植物均以枯死告终。
纵然如此,战士们却还是不死心地试种了一类又一类的品种。
多年以来的种树经历,战士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方法:在珊瑚沙上挖好坑之后再放入泥土,这些泥土一部分用来打底,一部分用来盖顶,再撒上少量的食用海盐。
撒盐一方面是为了让树苗更快适应当地的高盐环境,另一方面是因为海盐里面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可以帮助树苗更好地成长。
种好树以后还要尽快浇水,第一次浇水还要把整棵树从上到下完全浇透,之后再早晚各浇一次。
用这种方法种出来的树苗,相对来说存活率要高得多。
除此之外,战士们还发现岛上的海马草既耐高温,还抗盐碱。
海马草是一种肉质的草本盐生植物,不论是在全淡水还是在全海水的环境中,海马草都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然后正常生长。
把海马草的枝叶撇开再放进嘴里尝一尝,能发现海马草的味道特别地咸,这便是海马草本身最大的特点。
只要在珊瑚沙上随便挖一个坑把它埋在里面,即便是在沙滩上五六十度的高温天气,海马草也一样能存活下来。
在海马草水分充足的时候,它的叶子是绿色,暴晒脱水过后,海马草的叶子又变成了红色。
发现这个特征之后,战士们又利用海马草的这两种颜色,在中建岛上挖草种字,耗时十余天和数万颗海马草,先后种下了“祖国万岁”和“党辉永耀”这几个大字。
与这八个字遥相辉映的,还有战士们用海马草“画”出的一幅巨大的国旗和党旗。
在中建岛上,“祖国”在战士们心中具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与地位。
战士们登上中建岛上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国旗敬礼。
离开中建岛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向国旗敬礼。
在战士们不懈的努力之下,椰子树和马尾松等植物在中建岛上大批大批地活了下来。
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也逐渐开启了一趟蓝天碧海的神奇之旅。
24年前,海军记者在西沙中建岛栽了一棵椰子树
1998年3月,当代海军记者郭益科偶然得到了一个前往中建岛上采访的机会。
在上岛以前,郭益科还特地从三亚买了一棵健壮的椰子小树苗。
这棵小树苗刚拿到手里的时候,郭益科还用塑料袋装了十几斤的泥土,计划把这棵椰子树苗带到中建岛上种。
那时候中建岛上的植物还不多,机关人员上中建岛的时候都要求带树苗,成了当地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郭益科回忆起那天上岛时的情景:在船上远眺中建岛的时候,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沙滩,还有一座孤零零的营房。
“就好像一座孤岛。”
刚登上中建岛的时候,和郭益科一起同行的伙伴们都忙着栽种自己带过来的树苗。
按照战士们的引导,郭益科把他带来的椰子树苗种在了营房的西边。
郭益科说,“这个地方看上去好像阴凉一些。”
郭益科在中建岛上前前后后一共住了十来天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郭益科每天都会把洗澡水留下来浇灌椰子树苗。
在他精心的照料下,那棵椰子树苗的长势看着也很不错。
即便椰子树苗当时的长势喜人,然而最终想在环境恶劣的中建岛上存活下来,却并非易事。
在中建岛上的树苗会枯死、会被台风刮走,这些都是常态,能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当时为了给存活下来的树起个名字作纪念,大家还绞尽脑汁,想到了“天涯树”、“中建树”、“长存树”等各种各样的名字。
最后,时任守备队队长的刘杰奇同志想到了“戈壁春”一名,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认可。
刘杰奇说,“‘戈壁’一词非常符合中建岛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还说明了战士们在中建岛上驻守的艰苦程度,而‘春’字则包含了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意味,还寓意着中建岛上战士们葱郁翠绿的革命精神。”
后来,郭益科还将“中建岛上起树名”这件事情写成了文稿,先后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媒体得到发表,“戈壁春”的名字也就此在中国上下流传开来。
2002年,中建岛上开始收获了第一个椰子,这个椰子至今还作为纪念品被存放在中建岛的荣誉室里,这是战士们努力改善中建岛绿化环境最有力的见证。
据有关数据统计,直至2019年底,中建岛的绿化面积已高达44%左右。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岛屿最高点的营地周围,是整个中建岛最先绿起来的地方。
除了郁郁葱葱的马尾松外,岛上还种植着茁壮的椰子树、抗风桐和羊角树,海马草开出的花儿粉嫩娇艳,岛上的椰子树亦是硕果累累,战士们还专门开辟出了一片菜园。
随着“南海戈壁”的痕迹越来越淡,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一片片绿色的植被也成了中建岛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今日的中建岛:“海上绿洲”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展愈发强大,中建岛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隔二十多年,当郭益科重新踏上中建岛时,第一时间便急忙奔着去寻找他当年在这里种下的那颗椰子树。
与往日相比,中建岛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然而郭益科的心思却不在此。
他凭着记忆来到当年栽下椰子树的那个地方,发现当日的小树苗早已长成了一棵粗壮的大树,上面还结了果实,抬眼望去还能看到好几个椰子挂在头顶。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小树苗已经成为了营地里最高大的一棵椰子树。
郭益科一边用手摸着椰子树上粗糙的纹理,一边绕着椰子树走了好几圈,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眼前这棵椰子树。
郭益科还记得当初种下椰子树的地方,旁边还有一根单杠。
如今单杠还在,不远处的营地还在,郭益科基本能确认,这棵椰子树就是自己当初种下的那棵小树苗无疑了。
为了求证自己的想法,郭益科还找到了在中建岛上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兵张孝伟同志,最终确认了眼前这棵椰子树,就是二十多年前郭益科刚等到时亲手种下的那一棵。
望着树上的椰子果实,郭益科直言,“这一切就好似做梦一般,真的太不真实了。”
如果说郭益科第一次上岛的体验是恶劣和落后,那么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登岛,郭益科体会到的无疑是巨大的惊喜和希望。
如今中建岛的环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中建岛不但在“东郊松林”种活了五千多棵松树,在“南苑花田”还有两万多平方米的海马草、爬藤等植被,还有岛上的四百多棵椰子树也是硕果累累。
成片的绿色植被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郁郁葱葱,中建岛俨然成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海上绿洲”。
此外,中建岛的交通条件较以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岛上配置了专业的海水淡化设备,这样一来,植被的浇灌也不再是困扰战士们的难题,战士们也彻底告别了淡水缺乏的窘境。
以前岛上的战士们最常吃的食物不是土豆就是冻肉,想吃口新鲜的蔬菜都是“奢侈品”。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许多战士们都患上了口腔溃疡。
蔬菜短缺的时候,为了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病率,战士们只能把维生素药片磨成粉之后再拌在米饭中一起吃。
如今军舰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运送一批新鲜的泥土上岛,但战士们却依然保持着带自己家乡的泥土上岛的习惯。
于是在战士们的菜园里,土地竟有了好几种不一样的颜色,有黑土,有黄土,还有红土......
这些都是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家乡的战士们自己一包包背上来的。
一到休息的时候,战士们便会拿上自己的工具,在自己的一方田地里翻地、施肥。
经过一代代中建战士们的努力,昔日破旧的营房早已是一副焕然一新的模样,岛上装了发电机,战士们的宿舍里也装上了崭新的空调。
在祖国和战士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建岛整个生态系统正在趋于完善。
随着岛上绿化面积在不断扩大,中建岛沙子流失的情况亦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中建岛的环境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战士们爱国爱岛的那颗赤子之心。
官方参考文献:
《解放军报:走近祖国西沙中建岛守岛兵:回家探亲要带肥料》
《百度百科:西沙中建岛》
《人民海军郭益科记者报道:21年前在西沙中建岛栽了一棵椰子树,如今长成了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