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到我家那年,我30岁,在集体食堂煮饭;几十年过去了,我也老了,可仍在为大家煮饭。这是我的福气,也是大家的福气......”
“吃奶的爷爷摇篮里的叔嘛”
1959年6月26日,对于每一个韶山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就是在这一天,毛主席在结束武汉的视察之后,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冲,虽然只停留了三天两夜,却给韶山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毛主席早早起床,独自一人走在故乡的小道上,被紧随其后的工作人员追上之后,毛主席突然提出想要到山上看看,祭奠一下自己的父母。
当时汤瑞仁的侄子毛纪生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赶忙跑回家告诉汤瑞仁这个消息,汤瑞仁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朝屋外跑去。汤、毛两家对门对户,毛主席父母的坟墓就在汤瑞仁家背后的山上,当汤瑞仁赶到上山的路口时,迎面碰到了正要上山的毛主席。
汤瑞仁赶忙迎上去向毛主席问好,然后陪着他一起上山。当时毛主席已经68岁,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经有些气喘,汤瑞仁找来一根竹棍递给他作为“拐杖”,毛主席接过竹棍后微笑地点了点头,表示对汤瑞仁的感谢。
祭奠完父母之后,毛主席下山径直朝汤瑞仁家走去,汤瑞仁顿时慌了手脚,赶紧往家里跑,刚打开屋门毛主席就已经到了。进屋之后毛主席坐在一张小方凳上,汤瑞仁的丈夫的哥哥毛霞生坐在毛主席身边,汤瑞仁则抱着孩子站在一旁。
和乡亲们问好之后,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家里的老人是否还健在,地里的收成怎么样等等, 汤瑞仁一一作了回答,一旁陪同的村干部向毛主席介绍说:
“她叫汤瑞仁,是我们韶山的婶婶。”
“我知道,我知道,毛家他们辈分最大,我的辈分最小。”毛主席赶忙接过话头。
按照辈分来讲,汤瑞仁的丈夫比毛主席大两辈,毛主席应当叫她奶奶,但汤瑞仁哪敢这样做,论年龄,汤瑞仁当时不过才30岁,比毛主席要小一半多,况且毛主席还是全国人民的领袖。于是汤瑞仁对毛主席说:
“主席,我的儿子是否可以叫你爷爷呢?”
没想到毛主席摆了摆手,笑着说:“不行,不行,怎么能反过来呢?吃奶的爷爷摇篮里的叔嘛!”毛主席的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毛主席问汤瑞仁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当时汤瑞仁的丈夫正在服兵役,因此她们夫妻就为儿子取名“毛军军”,毛主席听到后非常高兴:
“名字不错,很爱军队嘛,是啊,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呀。我看是不是把名字再改动一下,军人嘛,一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二来将来当了兵就要做个大军官,就叫‘毛命军’吧,你看怎么样?”
汤瑞仁当即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将自己大儿子的名字改为了“毛命军”。随后毛主席又问起汤瑞仁在村里做什么事,已经毫无拘束的汤瑞仁回答说:
“我当的是‘火头军’,在集体公共食堂煮饭。”
因为公共食堂是毛主席提倡的,毛主席便问大家对公共食堂的反映怎么样,汤瑞仁俏皮地说道:“公共食堂好,饭菜样样香,大家喜洋洋。”毛主席又问汤瑞仁饭菜做得怎么样,汤瑞仁风趣地回答说,自己能够用一个胡萝卜做出很多的花样来,毛主席听完竖起了大拇指,爽朗地笑着说:
“哎呀呀,你真能干,都快成烹饪大师了。你在为大家做后勤服务,集体生产的发展有你一功呀。”
当时的毛主席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当年随后说的一句话,在几十年后居然一语成真,汤瑞仁真的成了“烹饪大师”,在毛主席家对门开了家饭店,而且开得红红火火。
“你这是打着毛字招牌赚钱”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逐渐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变革,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消遣方式。在8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前往韶山冲,一睹当年毛主席成长的地方。
当时汤瑞仁看到很多前来游览毛泽东故居的游客没有人招待,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毕竟是毛主席的邻居,游客来了却没有一口水喝,没有一口饭吃,自己怎么能对得起毛主席。
因此汤瑞仁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烧上一大锅开水,用木桶装好放在路边,供前来游览毛泽东故居的游客免费饮用。当时很多人都劝说汤瑞仁适当收一些茶水费,毕竟是自己的辛苦劳动,但汤瑞仁坚决地摇了摇头:
“那样怎么对得起毛主席?莫丢了韶山人的丑!”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韶山冲,外地不少精明的小贩将摊子摆进了韶山,甚至有些人还摆到了毛主席故居旁,当时“上面”不反对,小贩们都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汤瑞仁发现这种现象之后,不禁产生了做生意的心思。
1986年6月,汤瑞仁用1.7元买回了两斤绿豆,一斤白糖,熬了两大桶绿豆稀饭摆在路边售卖。初次做生意,汤瑞仁总感觉旁边有人在审视她,心里也愈发慌张,根本不敢和游客说话。
这种紧张的心理让汤瑞仁越想越觉得对不起毛主席,觉得自己丢了韶山人的脸,因此她直接将稀饭桶放在路边,自己则返回到不远处的家门口乘凉。路过的游客不时大声地询问着:
“这稀饭卖不卖?”
“卖哩!”汤瑞仁在自家屋前怯生生地回答道。当游客问她多少钱时,汤瑞仁不好意思地说随便给吧,不给也行。有些游客看着羞涩的汤瑞仁,鼓励她说买东西给钱天经地义,她是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丢韶山人的脸,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游客们鼓励的话让汤瑞仁逐渐解开了心结,一天下来汤瑞仁清点收入,居然赚了5块多钱。往后汤瑞仁照旧将稀饭桶摆在老地方,时间一长汤瑞仁面对客人也不再羞涩。
随着自己的小买卖越做越熟练,汤瑞仁的心思也多了起来,既然稀饭都能赚到钱,自己何不开一家饭店?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说了之后,没想到却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
当年还被汤瑞仁抱在怀中的大儿子毛命军已经长成了大人,不但当了兵,在转业之后话提了干,一个国家干部的母亲,居然要来开饭店,在当时的毛命军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开饭店做生意丢人现眼”、“儿女们供养得起你,何必劳那个神费那个力”“亏你还和毛主席照过相,毛主席会叫你办毛家饭店吗?你这是打着毛字招牌赚钱!”诸如此类的话不断传入汤瑞仁的耳中,令她感到非常得困惑。
固执的汤瑞仁一旦想要做,就没有人能够阻拦,她觉得自己开饭店,不但照顾了游客,还宣传了毛主席。怀着对毛主席的感情,“毛家饭店”在1987年3月8日正式开张,汤瑞仁不但请来老革命家书写了店名,还在工商局注了册。
“毛泽东在世,你的饭店还能开吗?”
虽然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但开一家小饭店在当时已经不足为奇。“毛家饭店”之所以能在一开业就吸引来游客的目光,一方面是饭店的名字,而且还开在毛主席家对面,另一方面则是毛主席当年特地来过汤瑞仁家,还留下了照片。
精明的汤瑞仁将毛主席喜欢吃的几样菜品制作成“主席菜谱”,成为饭店的主打菜,并坚持一条原则:毛主席最喜欢的红烧肉和火培鱼,无论游客吃几份,都只收一份钱。
当年毛主席和汤瑞仁拉家常的堂屋,也被汤瑞仁作为大“雅座”,四张红色的大方桌,红色的长条凳,再加上墙上悬挂着的毛主席和汤瑞仁拉家常时的留影,都让食客们有着不一样的心情。
“毛家饭店”放置了30多张餐桌,每天中午都要翻几次台,在开餐前,汤瑞仁还要正经地讲几句话:“毛主席到我家那年,我30岁,在集体食堂煮饭;几十年过去了,我也老了,可仍在为大家煮饭。这是我的福气,也是大家的福气......”,一时间让食客心情放松,更好地享用韶山美食。
1990年夏天,一位前来用餐的外国记者问汤瑞仁,如果毛泽东还在世,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她这个饭店还能开得成吗?汤瑞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毛主席领导穷人打天下,就是想让穷人走向富裕,又怎么会反对。
不服气的外国记者想要难倒汤瑞仁,再次问她是毛泽东好还是邓小平好,汤瑞仁机智地回答道:“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邓小平领导我们致了富,你说谁好谁不好?”外国记者顿时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的妇女了不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对汤瑞仁开办饭店的事迹作了报道,汤瑞仁和“毛家饭店”的名声也传播到了海外。不少地方的饭店为了借用“毛家饭店”的名气,也纷纷挂上了“毛家饭店”的招牌。
汤瑞仁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这些假冒者“穷追猛打”,“毛家饭店”的名气再次被推了上去,汤瑞仁顺势而为,成立了“毛家饭店集团”,自己亲自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还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开办了18家连锁店。
从“毛家饭店”开业以来,仅仅在韶山本部,饭店就接待了成百上千万的游客,其中还包括了毛主席的儿子、儿媳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少曾经扮演过毛主席的演员也来到这里看看毛主席当年来过的地方,品尝一番毛主席最喜欢的美食。
无论从什么地方来的游客,对于“毛家饭店”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不少游客还经常和汤瑞仁通信来往,毛家饭店俨然成为韶山的“国宾馆”,汤瑞仁则成为韶山的“外交大使”。
“我要永远为毛主席争光”
1991年全国个体户先进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汤瑞仁作为湖南先进个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央电视台也邀请汤瑞仁来到节目现场,为全国的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
依靠着开办“毛家饭店”,汤瑞仁不但收获了财富,同时也收获了名气。面对记者和游客,汤瑞仁总是会讲述自己靠一块七毛钱起家,如今变成了集团董事长的经历:
“要问我这个董事长有多少钱,我说钱在你们的口袋中,要说我这汤老太有多大名气,名在你们口中。说我没赚钱你们可以不信,说我腰缠万贯请你们也不要相信。”
为什么汤瑞仁会这样说呢?依靠开饭店,汤瑞仁的确收获了不少的财富,但善良的汤瑞仁谨记毛主席的教诲,用自己挣来的钱尽可能地回报给社会。“毛家饭店”的几名员工,其实都是汤瑞仁收养的孤儿,不但供他们上学,还送他们去外地学厨艺,学技术。
汤瑞仁每天会从饭店的营业额中,拿出10%作为基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资助了350多名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韶山的各项公益事业也常见汤瑞仁的身影。“毛家饭店”的员工中,很多都是当年的下岗职工。对于这些善举汤瑞仁总会这样说:
“我沾的是毛主席的光,我发的是‘毛家’的财,毛主席和他的一家为全中国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和贡献,我做的这点儿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要永远为毛主席争光!”
对于驻守毛主席故居的武警战士,喜爱军人的汤瑞仁总是会给予特别的关心。逢年过节,汤瑞仁和家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好酒好菜到军营慰问,或者请他们到店里来“打牙祭”。
冬天值班战士手冻得通红,汤瑞仁赶快让女儿为每一位战士编织毛线手套。有战士考取了军校,汤瑞仁就买好生活用品为他送行。战士的家里遇到困难,汤瑞仁也总是慷慨解囊,并亲自安慰战士要安心服役。 战士们也亲切地称呼汤瑞仁为“我们的亲妈妈”。
汤瑞仁一家其实也是军人家庭。丈夫毛恩春曾经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退役之后就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后来又帮助汤瑞仁料理饭店的事务。儿子毛命军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长大之后参军当了军官,还参加过国庆大阅兵。
正当汤瑞仁一家过起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动打破了一家人的平静。2003年秋天,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当地政府决定恢复当年毛主席回乡时毛主席故居周围的村容村貌。
地方上的领导找到汤瑞仁,希望她能将“毛家饭店”搬到其他的地方,汤瑞仁听说后当场泪如雨下,全家人也不同意。第二天“毛家饭店”宣告暂停营业,一连七天都没有开门迎客,汤瑞仁就坐在当年和毛主席拉家常的堂屋中哭诉:
“是您老人家叫我当‘烹饪大师’的呀,现在人家怎么就不让我在你家对门开个饭店呢?”
哭诉了整整七天之后,汤瑞仁自己想通了,她将丈夫和儿子叫到身边,坚决地对他们说:“你们都曾经是军人,我就是军属。毛主席说过,军人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上级要我们搬迁,这是对的,小局服从大局,这是为毛主席争光的大事,现在我决定,饭店明天就开始搬!”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毛家饭店”在毛主席纪念园旁边重新开张,相比于原来的规模大了不少,外形也仿照“毛氏宗祠”的样子设计。重新开业之后,“毛家饭店”生意比以前更加红火。
同年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毛家饭店”新的“掌门人”毛命军在新建的饭店中举办了一场音乐晚会,他亲自指挥演奏了自己编制的大型乐曲《韶乐》,再次响彻了韶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