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检查三高要多少钱(三高)

发布者:高楠一
导读“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药”,“边放纵边自救的朋克养生”……已经成为年轻人面对“高压”生活的无奈应对与自我嘲解。防治心血管事件链要从高血压这个源头做起,关好事件链的“水龙头”,把上游堵住,这样才能做到及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药”,“边放纵边自救的朋克养生”……已经成为年轻人面对“高压”生活的无奈应对与自我嘲解。

防治心血管事件链要从高血压这个源头做起,关好事件链的“水龙头”,把上游堵住,这样才能做到及时的防治。

文 | 秋木


面对毕业体检超过130mmHg的血压,陈羽并未在意,直到被确诊为高血压需要住院治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被朋友从生日聚会的饭桌上送往医院,进行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等待康复的许世嘉才想起“几年前就有了的高血压”。

“边熬夜边养生”成为当代年轻人共同面临的生活现状与健康困境。曾经的“老年病”高血压和猝死也越来越频繁地盯上了年轻人。

“高压”之下,我们还能给自己“降压”吗?

“高压”生活,血压也高居不下

“毕业体检时,血压超过了130,当时没往高血压的方向想,以为是毕业压力大引起的暂时血压升高。”今年5月,因高血压住院的陈羽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检查出血压偏高的经历,“一个月不到,入职体检时的血压比毕业时更高了,但还是没有把它当回事儿,觉得过一段时间就降下来了”。

然而,高血压并没有按陈羽设想的那般,自己会慢慢降下来。工作中,陈羽头晕的时间越来越长,晚上也常常失眠,影响到白天的工作状态。“而且,自己的情绪也越来越差,经常发脾气。”

频繁出现的头晕和失眠,甚至出现手抖后,陈羽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一向“顺其自然”的他决定去医院做个检查,令他没想到的是,血压已经升到高压180mmHg、低压120mmHg了,且持续时间长,医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吃了一段时间降压药后,陈羽的血压仍未达到降压目标,得住院接受治疗。

因为没有家人患高血压,妈妈和外婆反而有低血压,陈羽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成为高血压患者。“而且刚毕业不到两年,还没满30岁成为一个中年人呢。”陈羽发出无奈的感叹。

“研三下学期,是我人生最忙的时候。”陈羽在医院的病床上,回想起当时的状态,“除了面临巨大的毕业压力,经常熬夜写论文”,身为班委的他,还得处理很多班级的事务,“整个人都透支了,连吃饭都在冲刺,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也许,就是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连血压也一起升高了吧”。

压力并没有因为毕业而消失,工作后的陈羽,和在大城市打拼的同龄人一样,进入到了另一种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晚上不是在加班赶方案,就是在报复性熬夜,争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为了释放工作带来的压抑情绪,从快节奏的日常中暂时抽离,陈羽买了航空公司的周末随心飞。每周五晚上就飞往目的地,“有时候太晚了就直接睡机场,周日再乘晚班机回来,通常到家都凌晨了”。每周末一次的旅行,虽然让陈羽在远方的风景中排遣了心中的压抑,但高强度的出行和熬夜,也加剧了他的身体透支。在医院住了十天后,陈羽的血压终于降到130/80mmHg,医生同意他出院继续用药物控制血压。现在,陈羽不仅每天坚持量血压和吃药,“还每隔一周就去一次医院进行复诊”。

“三高”打工人,是时候给自己“降压”了

熬夜的年轻人(图/视觉中国)

“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药”,“边放纵边自救的朋克养生”……已经成为年轻人面对“高压”生活的无奈应对与自我嘲解。像陈羽一样才20+,血压就高居不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不同于陈羽靠旅行出逃,美食是刘胜杰犒劳自己的方式。大学毕业后,刘胜杰就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厂,面对快速运转的工作节奏,他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点单时我会算好外卖送达的时间,这样到家就能吃到了”。

身为一名湖南人,刘胜杰喜欢重口味的食物,“我最爱点的是烧烤和口味虾,配一杯啤酒或者冰可乐”。才工作一年,体重就增加了30斤,出现了过劳肥。“今年公司组织体检,查出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医生建议我戒掉吃夜宵的习惯,饮食尽量少油少盐。”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主任李玉明教授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5.2%[1],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在年轻人普遍处于身体和心理都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睡眠严重不足、吃得好又动得少,甚至因为工作焦虑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等,这些都是造成高血压盯上年轻人的原因。”

在心血管诊疗过程中,李玉明教授经常碰到因高血压引起脑卒中(中风)的患者,“二十来岁的患者越来越多,我们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就意识到,必须让大家知道控制好血压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降压“治未病”,远离猝死恐惧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病,还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中风)等风险,严重者甚至引发室颤、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2021年1月2日,才25岁的演员孙侨潞被证实因心梗猝死,引发了网友关注;1月4日,某互联网公司一23岁员工凌晨下班猝死的新闻又登上热搜。自从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曾经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的年轻人也陷入了“猝死恐惧“。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过半的90后担心过自己猝死,00后担心猝死的比例甚至达到了60%。

猝死掀开了健康问题冰山的一角,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慢性病都是引发猝死的重要诱因,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常常因为“没什么症状”“只是头晕耳鸣”而忽视对血压的持续管理,出现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酿成脑卒中和心梗猝死的悲剧。

许世嘉在30岁庆生宴上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胸背剧痛等症状,被朋友送往医院,确诊为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进行手术。住院期间,许世嘉带着“我这么年轻,身体也不错,怎么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疑问,开始认真回想自己的身体状况。

和陈羽一样,许世嘉也在几年前的体检中就发现了高血压,却觉得“那么多人高血压不都活得好好的”,没有认真理会,该吃吃该喝喝,降压药也经常忘记吃。连续1个月加班熬夜与夜宵的组合拳,让长期埋伏的“沉默杀手”高血压终于发力了,最终导致致命性并发症——主动脉夹层的突然爆发。

“三高”打工人,是时候给自己“降压”了

(图/新华社)

一些因高血压引起心绞痛、慢性肾脏病等患者来的时候,李玉明教授常常感到无奈,“因为他可能两三年前就因为高血压来过,当时我们给出了药物治疗方案和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但患者常常以症状为前提,觉得血压高没什么症状,就不听你的建议。”李玉明教授表示,有些患者尤其是年轻人,甚至认为只是血压有点高,没有医生说得那么严重。

在西安工作时,李玉明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位朋友家人的电话,家人在他的床上发现了呕吐物,怎么也叫不醒。李玉明意识到“可能是脑出血,因为之前我给他开了降血压的药”,尽管及时叫了救护车,令人痛心的是,这位刚刚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的39岁年轻教授,没有抢救过来,最后确诊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肾疾病的比例高达50%,心血管疾病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约3倍[2][3]。然而,相对于高患病率,我国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仅为15.3%[4]。

为了让高血压患者意识到降压的重要性,尽早实现降压目标,根据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发布的《2020 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最佳降压目标为130/80mmHg,基本目标是140/90mmHg。今年的世界高血压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健康时报等媒体微博以九宫格科普形式提到了“30130”降压目标:启动药物治疗后,30天尽早达到130/80mmHg的目标。

“我们主张血压应尽早达到降压目标值,越早达标,患者的收益越早。因为在血压没有降下来的时间段里,可能发生心梗或脑卒中的意外。”李玉明教授强调。

《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预防和控制。面对会加剧靶器官损害风险、引发多种合并症,甚至导致猝死的高血压,及时进行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尽早实现降压目标,就是通过“治未病”,预防和控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从降压开始,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最近去医院定期复诊时,陈羽发现自己的体脂率达到了25%。为了把体重降下来,不让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血压再升回去,从小就不爱运动的陈羽在网上买了根跳绳,决定开始跳绳减肥。

在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做手术的教训后,许世嘉也意识到了健康作息和饮食的重要性,“再也不敢连续熬夜,还在深夜胡吃海喝了”。现在每天会测三次血压,还设置了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吃降压药,让(收缩)血压控制在100-130mmHg左右。

“高压”生活下,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低龄化、同龄人猝死的新闻频发,当代年轻人也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动,从调整饮食、作息,定期体检、早筛,运动健身到养生保健,尽可能地为自己打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2030》指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注重“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政策转变,也反映出主动管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正如血压不会如陈羽设想的“自己慢慢降下来”,高血压无法自愈,也无法治愈。血压会随着我们饮食、作息、心情的改变而改变,一旦血压持续升高又可能诱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需要化被动为主动,终身管理自己的血压,实现从高血压到心血管疾病的全程风险管控。

早在1991年,美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Eugene Braunwald教授就首次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从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出现,到心脏、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再到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就像环环相扣、有序发生的事件链。因为长期高血压会给心脏带来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左心室肥厚,严重时可导致心室重构乃至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还会导致血管中出现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也是进展为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不仅如此,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的过滤功能,造成蛋白尿,严重者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一言以蔽之,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心血管事件链的源头之一。

“三高”打工人,是时候给自己“降压”了

(图/视觉中国)

心血管事件链的完整发生通常会有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李玉明教授表示:“从高血压到心血管事件的进展过程就好像我们家里的通水管道,如果跑水了,只顾着拖地而不去关掉‘水龙头’是起不了大作用的。也就是说,防治心血管事件链要从高血压这个源头做起,关好事件链的‘水龙头’,把上游堵住,这样才能做到及时的防治。只有把防治关口前移,才能用最小的投入来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同时也可以使政府医疗的支出大幅度地减少。”从源头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们强调‘全生命里程干预’,即从子宫到墓地,全生命里程地避免出现那些危险因素。”李玉明教授表示。

是时候给自己“降压”了。

值得庆幸的是,针对以往高血压治疗中面临的治疗达标率低、靶器官损害加剧、合并症比例高等挑战,面对心血管事件链全程获益的需求,传统常用降压药“力不从心”的局面,6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打破了我国高血压治疗领域长达十余年未有新药面世的局面。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有望引领高血压治疗管理模式由单纯降压步入全程心血管事件风险管控。李玉明教授解释,“ARNI类药物可以在降压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多个靶点、多个途径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从而实现全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管控。”中国也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提交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适应证申请并获批的国家,这也说明中国对高血压治疗的紧迫感和引领性。

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社会面前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持续提高,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的目标,我们仍任重而道远。

“我们既要关注星辰大海,也要脚踏实地。星辰大海就是着眼于未来,把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尽快降下来,治疗率和达标率尽快提上去;脚踏实地就是我们每一个医生,除了每天把病人看好以外,更应利用自己的专业力量去做好科普,做好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教育。”李玉明教授强调,高血压乃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让每一个人都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文中陈羽、刘胜杰、许世嘉为化名)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2]胡大一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8(3):230-238;

[3] Emdin CA,et al.JAMA. 2015 Feb 10;313(6):603-15.

[4] Circulation. 2018 Feb 15. pii: CIRCULATIONAHA.117.032380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