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袤苍穹,深邃莫测,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当人类仰望天空时,探索宇宙的梦想便启程了。天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向往的地方,而飞上天空也是人类执着的梦想,“嫦娥奔月”、莫高窟的“仕女飞天”图,承载了我们对天空探索的热情,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对神秘宇宙这个未知领域探索的愿望。
中国,一个屹立东方的古老国土,一个地大物博的美丽国度,虽历经过战争摧残、血痕漫步的磨难,历经过一穷二白、十面埋伏的危机,但我国的航天事业却也在诸多磨难后,缓缓开启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华丽篇章。早在春秋时期,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虽飞一日而败,却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迈出了乘风破浪的第一步;明朝时期的万户,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步履从未停歇。
当我们行走在岁月的小巷,听风,读雨,夜色空寂,一切烟云,皆会慢慢散去,光阴眷顾,你我默默相依,慢慢老去,红尘若可安好,便可不悲不喜,不离不弃,情真意切,绵绵无期。
中国航天在探索的路上经历了太多的从“0”到“1”,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自己探索宇宙奥妙的脚步,中国航天事业,正在走向世界的巅峰。正因有“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钱学森、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的黄纬禄、中国航天的“总工程师”任新民、因为一碗红烧肉与航天结而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的孙家栋院士,这一位位航天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航天的大厦添砖加瓦,才成就了我大中华的航天事业,他们是拓荒者,指引着后来人前行的步伐。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高歌云霄;1987年8月,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星河;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6年,航天事业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位居100 个重大工程之首。今年年初,中国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真正的“嫦娥奔月”,带着中国人美好梦想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五星红旗能出现在月球上,这是中国航天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航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尖端工业,回顾我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二院”人,要始终牢记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劳簿,铭刻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牢记投身航天事业的初心,牢记富国强军的使命,耳边回荡着《东方红》乐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踏着先辈的脚印,去实现更伟大的中国航天梦。
我们记得 那一年古老的滕州大地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备受全市人民期待的神舟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功勋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一队队长聂海胜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走进“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故里,共同追寻古代科技先贤的足迹,弘扬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解放军总装备部北京军代局政委王昌沛、济南军区装备部车船工化部部长田厚玉、装备指挥学院科研部研究员焦彦平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也随同来滕。
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五位航天英雄受到了先期抵滕的航天军事专家、总参谋部二部高级工程师孙锦云教授和滕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热情欢迎。
据悉,“功勋航天员走进墨子故里”系列活动的顺利举办,倾注着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和航天军事专家孙锦云教授夫妇二人的心血。滕州,是李继耐将军的根,也是他一生的牵挂。功勋航天员此次能走进墨子故里,追寻科圣先贤足迹,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充分体现了李继耐将军、孙锦云教授伉俪对家乡的殷切关怀和厚爱。正如李继耐将军在《七律》诗里所写的那样:“翠盘奉珠天际来,红荷呈艳竞相开。七寸鲤郎巧巧个,蛙声伴舞好乖乖。美画圈点不知尽,人与自然共和谐。谁不说俺家乡好,归根情愫总入怀。”
自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神舟飞船七次出征太空。以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功勋航天员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共同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贤辈出。墨子造鸢、鲁班制鹊的记载和传说,源远流长。相传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就制作了最早的飞行器。据《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中也说:“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天不下。” 墨子、鲁班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飞行器的科学家和制造家,滕州也因此备受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功勋航天员此次走进班墨故里,对于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普及传播航天科技知识,激励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勇创佳绩,为滕州努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孙锦云教授和各位功勋航天员走进墨子故里,传播航天科技知识,弘扬伟大的航天精神,这是对滕州最大的支持、最大的信任、最大的鼓舞。我们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团结带领百万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幸福滕州而努力奋斗。
到如今,北京创投市场,云鹏设计集团好客山东,滕州好礼文创产品课题组寻找滕州历史文化,探秘人文历史与历史文化名人,开发古藤文旅产品。走进各个行业进行策划包装一系列好客山东,滕州好礼文创伴手礼。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1]。
《韩非子》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为春秋战国时的哲人,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2]。意思是说墨子曾就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将其放飞并使其成功飞起,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木鸢」(或「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释义的木鸢发明者也是“墨翟”[3]。而《墨子》中记载鲁班发明的“木鹊”比墨子的“木鸢”更加精巧:“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4]。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後,才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称为“纸鸢”。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风筝制作大师。
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指的就是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斗笠、树叶、和帆。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班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巨型风筝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他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一万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 喜庆
带有瑞兽的燕形风筝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他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相关传说
飞上蓝天的风筝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飞鸟说
飞上蓝天的风筝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3-4]
五代时期李邺发明
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构造
天津风筝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有人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蔚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余人来放。
制作
风筝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其他复合材料包括丝绢、尼龙布、塑料膜或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等。
纸和丝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风筝的骨架可根据个人爱好来编制,如蜻蜓状、蝴蝶状等。
纸是蒙糊风筝的主要材料,以质薄纤维长而均匀,富有韧性,耐湿耐冲击,色泽白而洁者为佳。把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风筝就做好了。
这时,你还可以在做好的风筝上涂上你喜欢的色彩,镶上花边,或者系上丝带,挂上纸环。虽然适量的附件不能影响风筝在空中的飞翔,但是太多的附件会使风筝的飞翔失衡。现代的风筝大多数都使用广告布作为风筝的面料,骨架也从以前的竹子变成了炭杆,大大地提高了飞行效果。
文献
风筝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不只未见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派系
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
传统艺匠派
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创新派
到了现代,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像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绘有瑞兽的风筝 [2]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
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益处。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运动风筝
运动风筝又叫特技风筝,又称双线风筝或复线风筝。一般为三角形、滑翔伞状、眼镜形。运动风筝在我国是新近兴起的运动项目,与传统风筝不同,运动风筝不仅有单线的,还有双线的、四线的,可在空中做一些动作。如水平移动、俯冲、绕八字、转圈等,即用两条或多条拉线控制风筝,双手操控,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种特技动作全靠手腕和手臂的技巧来完成。运动风筝飞行时速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既可单人玩也可做团队特技表演,放飞者有驾驭风的感受。
双线一般分为三种:
1.特技(这种一般是入门起步的可以做所有的几何图形,比如圆形、方块、三角、8字等)
2.芭蕾编队(编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几只风筝做一些集体动作,这样在特技的基础上编队风筝走位更为精准,更好控制,速度也是适中不会很快,而且还可以做一些基本的翻滚动作,简单翻滚动作,例如轴翻滚、半翻滚、垂直降落、突停、悬空等,芭蕾机是编队飞行必选的风筝特技)
3.花式翻滚(好些人不明白什么叫翻滚,特技风筝一般来说只可以做一些平面图形,但是翻滚风筝可以通过风筝的失控在规定的手法上来做一些非平面的动作,就像体操运动员什么侧翻360度啊,连续翻720度什么的。但Precision“精确操控”没有芭蕾好)
四线风筝,就一种没有什么种类之分。四线风筝一般也是走平面的几何图形,但是它可以固定不动、前进、倒退,有点直升机的味道。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像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操作原理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
(1)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但是盘鹰风筝除外。
(2)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作用
放风筝
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风力;(2)牵引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
风筝在空中的受力: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方便地控制。几次练习后放风筝者会很快掌握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的时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上升;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
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对健康的好处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疗效。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仅仅处理好放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就得让放飞者动一番脑筋:风筝飞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地面有风,但风速过大也不好放飞,因为这时空气水平方向力量过大,风筝不易“抬”上来,也很难控制;放风筝最怕的是风向不定,因为此时风筝最容易“栽”下来。古人认为放风筝的较高境界是:放时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要精神抖擞,把线看作缰绳紧拉,如同驯马一般,然后望天入静,随飘移而前后奔走。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是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巨型风筝
世界上最长的风筝
世界上最长的风筝(2张)
2015年4月4日,重庆武隆2015国际风筝放飞节开幕,专业人士现场举行世界最长风筝(6000米)放飞表演,远超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风筝由2000片印有“中国梦”的片叶组成,全部放飞升空需要花上6-8个小时。长达6000米的世界最长风筝放飞。[8]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浮烟山风筝放飞场
山东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有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国际风筝节
世界风筝都——潍坊
潍坊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1987年4月,潍坊被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做出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设在潍坊。
滕州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滕州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使身体质。
女娲补天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同时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美丽女神。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身体转化为日月山川,精气神化为女娲,于是女娲开始抟土造人,开世造物,使人间充满欢乐美好。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在不周山大战,共工因大败而怒撞不周山,致使天柱崩塌,大地洪水肆虐。女娲以巨石为炉,炼五彩石将天补好,从此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
女娲补天之后,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今周口西华境内),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墨子为木鸢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风筝载人
史书记载,风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看到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于是深受启发,他“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这就是风筝的雏形。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使其乘风飞空,被称为“纸鸢”。到了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上装上竹笛,风吹着竹笛,鸣声响起,宛如古筝,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唐朝时,中国的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唐朝以前,风筝就曾应用在军事上。《鸿书》记载,春秋时期,“公输般(鲁班)为木鸢以窥宋城”,说的是鲁班首先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
万户飞天
中国明朝的叫万户(称谓,原名为陶成道)的一个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人们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风筝的起源:说起风筝的起源,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据说,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淄博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公元前约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比如《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南朝的“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鲁班是我们古代著名的手工匠人,他所制作出的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风筝代表了我们古代人民对于飞天之梦的渴望,还有古代的万户,为了完成飞向蓝天的梦想,他将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其实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这个梦想的,这其实是古代人民对于蓝天之梦的一种渴望。但是今天的这只木鸢风筝却是不一样的,它凝聚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对于飞天梦想的希望,同时也真真正正替我们祖先,也为我们滕州百姓圆了飞天梦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先辈为了圆梦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到了现代,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再到今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些年,我们祖国的航天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体现的是一种大国工匠精神,而且这种大国工匠精神也是与我们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大国工匠精神我所理解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吃得苦、不骄傲、勤钻研。这里除了有技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有对职业的热爱,有爱才有人机合一的默契,有情才有干一行钻一行的坚持,有责才有为国铸剑的担当。”
我国工匠精神自古至今,延绵不绝。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工匠大家。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墨子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剖析当前工匠精神的缺失,进而说明墨子工匠精神对当今培育工匠精神的借鉴意义;并从教育、媒体、制度三方面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墨子,春秋末期,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笔者所研究的墨子的思想是其思想中存在的工匠精神思想,其工匠精神内涵包括尚实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及创新精神。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新时代发扬传承工匠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墨子的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早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已经被形象地描述出来。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们就诞生了墨子和鲁班两位世界级工匠。“工匠精神”若溯其源流,寻其本意,即为“班墨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墨子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墨子的尚实精神,也就是专注实效性。墨子专注实效要从他的义利观来说明。墨家学派的义利观与传统儒学“重义轻利”以及法家诸子的“重利轻义”的观点皆有相左之处。墨子在《墨子·经上》中提到:“义,利也”,即道义与利益在地位上是趋同的;但是,墨子提倡的“利”是“利民”的“利”。墨家学派认为,政治清明,万民有利可图,国家富裕,物质资料充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可无忧。墨子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专注实效,都是为以“利民”为特征的“义”来服务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墨子重利贵用、尚实的精神。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工匠大家墨子当然不会缺乏创新精神。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虽然,墨子研究了三年的“木鹞”,试飞一日就败了;但是,墨子制造的这只只飞了一天的木鸢,它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可见,墨子十分具有创新精神,且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制造三年,终成“木鹞”。后来鲁班将“木鹞”进行改造,再次创新,将“木鹞”制成“风筝”。“风筝”在当时被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工具,还进行过测距、越险、载人。可见,创新驱动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时代的工匠,应该具备墨子讲求效用的实践精神与充满光热的人道主义关怀。
二、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我国有120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该数字仅次于位居第一的美国。但是新形势下,短板问题也日益凸显,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阻碍。笔者以当前手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墨子工匠精神在当前的现实意义。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需要具有较强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大国工匠。所以,重塑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工匠,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工匠意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家庭教育能否充分發挥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关系到未来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首先,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要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实践,平常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家务,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积极向上的观念。心怀阳光与希望,才能为追求人生价值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学校教育也要配合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从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树立职业道德观。在中小学应该通过树立榜样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通过讲好工匠故事,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了解爱岗敬业,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
(二)通过媒体宣传工匠精神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新兴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倡导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工匠精神的宣传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优秀的民族精神,从而对优秀的工匠文化进行传承。
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培育,一定要加强媒体的宣传,营造出一种“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应该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出色的工匠大家。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工匠大家众多,杰出工匠鲁班,是木匠祖师爷,也是“百工圣祖”;丁缓是我国西汉著名工匠、发明家,曾发明了“被中香炉”。新时代,我们更应大力宣传优秀工匠,以具有精湛技术功底和敬业精神的工匠为榜样,使工匠精神在全体国民的精神世界中扎根,成为促进国家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不仅国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给予保障,企业也要有相关的制度规定给予支撑。只有保证拥有工匠精神的职工的薪资福利,保证他们的获得感,使他们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上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拥有“工匠精神”的匠人。